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啸(cháng xiào)的意思:指高声长时间地吹口哨或吹号角等发出的声音
潮头(cháo tóu)的意思:指潮水的最前头,也比喻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或事物的最先进状态。
耽耽(dān dān)的意思:形容迟延、拖延的样子。
海底(hǎi dǐ)的意思:指深海的底部,也用来比喻事物隐藏的地方。
门内(mén nèi)的意思:指在某个团体或群体内部,表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
内地(nèi dì)的意思:指国家或地区的内部地区,与边远地区相对。
咆哮(páo xiào)的意思:形容声音高亢、激烈地吼叫。
食盐(shí yán)的意思:指平凡、普通的事物或人。
天文(tiān wén)的意思:指极大的数目或数量。
头须(tóu xū)的意思:指头发、胡须等长出来的样子。
爪牙(zhǎo yá)的意思:指为他人做坏事或者违法行为的帮凶或手下。
知常(zhī cháng)的意思:了解常情常理,知道事物的常态和规律。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扃虎屿景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浑与神秘。诗人以“耽耽双兽出林形”开篇,巧妙地将老虎比作林中的猛兽,形象地描绘了它们从密林中走出的威严姿态。接着,“浮渡湾门内地凭”一句,暗示了虎屿的位置,仿佛它在海湾的门户内,静待着潮水的洗礼。
“风撼潮头须吻白,月升海底爪牙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潮水与月光下的虎屿景象。风浪拍打潮头,激起白色的浪花,而当月光照耀海底时,虎屿上的爪牙显得格外明亮,展现出一种既壮丽又神秘的美。
“舟无蹈尾知常避,人惯如毛探不惊”则进一步描绘了虎屿周围的环境,船只经过时会避开虎屿的尾部,人们也习惯了探索这一区域而不感到惊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最后,“长啸海天文炳隐,咆哮谁道食盐声”两句,以虎屿的长啸之声结束全诗,不仅展现了虎屿的威严与力量,也暗示了其深藏不露的神秘性。这里的“食盐声”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虎屿虽强大却并不轻易示人的特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屿及其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