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古山人》
《送古山人》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喜闻吉事怕闻凶,天下人心处处同。

出山言语拙,莫将刺字谒王公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处处(chǔ chù)的意思:处处意指“到处、各处”,表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或普遍存在。

出山(chū shān)的意思:离开山林,进入社会活动;指人从隐居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投入社会。

吉事(jí shì)的意思:指好事、幸事,预示着吉祥和好运。

人心(rén xīn)的意思:指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王公(wáng gōng)的意思:指君主、贵族、高官显贵。

下人(xià rén)的意思:指低下的身份、地位或职位。

言语(yán yǔ)的意思:言辞、语言。

注释
喜闻:喜欢听到。
吉事:好事。
怕闻:害怕听到。
凶:坏事。
天下人心:人们的心思。
处处同:到处都一样。
乍出:刚从。
山来:山里出来。
言语拙:说话不流利。
莫:不要。
刺字:有刺青的标记。
谒:拜见。
王公:有权势的大人物。
翻译
喜欢听到好消息却害怕听到坏消息,普天之下的人心都差不多。
刚刚走出山里,说话显得笨拙,不要把刺青当作名片去拜见达官贵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觏的作品,名为《送古山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生活平淡、不愿涉足世俗纷争的心态。

“喜闻吉事怕闻凶,天下人心处处同。”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倾向,即喜欢听好消息而害怕听到坏消息,这是人之常情,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诗人通过这两句话揭示出一种共同的人性,既是对现实的观察,也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

“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谒王公。”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一种超脱世俗、不愿过多涉足官场或政治斗争的心情。诗中的“古山人”可能是隐士,也可能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言语拙”则意味着诗人对于复杂的世事不感兴趣,或者是出于对权力斗争的淡漠,不愿也不能在那场合中流利地表达自己。最后,“莫将刺字谒王公”则是对这种避世态度的一种体现,诗人不想通过文字去迎合或批评那些有权势的人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复杂社会关系的疏离。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独立自我表达的渴望。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答钱孔周

图书漫绕病中身,风月聊充坐上宾。

元亮平生难适俗,尧夫一室自藏春。

苍苔依旧无尘迹,白板分明类野人。

为谢平生王录事,草堂肯念少陵贫。

(0)

人日昌国西斋小集

景色融融日有晶,太平人日喜晴明。

正须行乐酬新岁,难得文谈对友生。

宛转上眉春酒健,逡巡恋褐晓寒轻。

草堂诗句千年在,怪得清吟苦不成。

(0)

行塞

阅计行边远,臣工岂惮烦。

嫖姚临瀚水,博望见河源。

榆塞秋先到,沙场日已昏。

前驱争射猎,飞骑绕平原。

(0)

幽居感事兼怀升庵

陈编历历复悠悠,蕉萃荣华一转头。

秦客已游黄犬市,齐奴还起绿珠楼。

君从海上寻方朔,我向山中觅许由。

好学四禅同结夏,不须《九辩》独悲秋。

(0)

望湖亭迟唐子

策策下危磴,风前立小亭。

独游坐超越,属思临深冥。

野色向人尽,一湖含晖明。

云开知日处,其上峰遥轻。

目送鸟渐远,嘹然遗我声。

相感适无谓,于焉观物情。

坐念所期子,影影尘中行。

(0)

夏夜同袁德延骑出宿村家

景落息炎氛,轻策稍相试。

微风送林木,皓月临平地。

路远忘前期,情惬随所至。

田父止我宿,茅屋劝客醉。

起步叩天空,仰对明星次。

一贪鸡黍筵,三叹前贤意。

轩冕愁束缚,江海伤憔悴。

且愿为老农,敢谓辞高位。

明发返故墟,努力看身事。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释居简 于慎行 虞俦 张宁 袁华 刘绎 黄省曾 江源 黄佐 释今无 谢迁 王庭圭 曹义 梁鼎芬 符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