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一窗供燕坐,乌墩山好助公诗。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催科(cuī kē)的意思:催促学习,督促进步。
得计(dé jì)的意思:指通过计谋或策略得到所需的结果。
何妨(hé fáng)的意思:没有必要担心或阻止,表示无妨。
见事(jiàn shì)的意思:指能够凭借经验和智慧看清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的真相。
来暮(lái mù)的意思:指夜幕降临,天色渐暗。
民歌(mín gē)的意思:指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反映民众生活、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歌曲。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岂弟(kǎi tì)的意思:岂弟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意为怎么会是弟弟呢?用来指责对方无理取闹、胡乱指责或无端猜疑他人。
清德(qīng dé)的意思:清白、廉洁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
无何(wú hé)的意思:没有什么
自是(zì shì)的意思:自然是如此,毫无疑问
作吏(zuò lì)的意思:指担任官吏或从事官僚职务。
日饮无何(rì yǐn wú hé)的意思:每天都喝酒,没有什么限制或约束。
-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名为《寄幼安使君》。诗中描绘了一位官员的清廉品德和对百姓的关怀,同时也流露出其在官场中的无奈与自我反思。
首联“平生清德畏人知,岂弟真宜作吏师”,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高尚品德,他一生坚守清廉,不求人知,这样的品性实为官吏之楷模。接着,“岂弟”二字,意为和乐、愉快,表达了主人公在官职上的适宜性,他以和乐的态度处理政务,如同良师一般,深受百姓爱戴。
颔联“日饮无何方得计,民歌来暮却成思”,转而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他每日饮酒,看似逍遥自在,实则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然而,每当夜幕降临,听到百姓的歌声,心中便涌起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又有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颈联“何妨道守催科拙,自是穰侯见事迟”,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在官场中的困境。他或许在催缴赋税上显得笨拙,但这并非本意,而是因为官僚体制的复杂与不合理所致。这里的“穰侯”借指古代的穰侯魏冉,比喻主人公在官场中的处境,暗示了他在面对官僚体系时的无奈与无力感。
尾联“天与一窗供燕坐,乌墩山好助公诗”,收束全诗,描绘了主人公在自然美景中的宁静时光。他独坐窗前,享受着乌墩山带来的诗意与灵感。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寻求心灵慰藉与创作灵感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官场生活与百姓疾苦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