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竹鸡:一种鸟类,叫声清脆,常在清晨或雨后出现。
啼雨:在雨中鸣叫。
林塘:树林和池塘。
四月:农历四月,春季的一个月份。
山深:指山中的深处。
梅未黄:梅花还没有完全变黄,表示春天尚未过半。
洞门:山洞的入口。
云气湿:云雾湿润,可能形容环境潮湿。
葛花: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有清香。
石眠床:石头做的床或者休息的地方。
- 翻译
- 竹鸡在雨中啼叫,隔着树林和池塘,
四月的山深处,梅花还未完全变黄。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初夏景色的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精致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淡远的自然画卷。
“竹鸡啼雨隔林塘”一句,以“竹鸡”的叫声代替了春雨的氛围,设定了一种隐逸的境界。竹鸡,即竹林中的鸟儿,它们在细雨中啼叫,仿佛是自然界的一种和声,而这细雨又似乎隔绝了世间的喧嚣,只留下诗人与山林的独处。
“四月山深梅未黄”则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而花事初起的画面。四月正是春季,山中的梅花尚未完全开放,保持着一种生动而不失野性的美感。这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和独特之美的赞赏。
“水近洞门云气湿”一句,通过水流与洞门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云气的湿润,营造出一个幽深而富有神秘色彩的空间。这里的“湿”,不仅形容了云气,也烘托出了山谷间特有的清新和生机。
最后,“葛花开上石眠床”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发现了一种静谧与安宁。葛花在古代常用来比喻隐逸生活,这里的“开上石眠床”,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景色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中生命力和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为越公重题旧作山水图
此画寄松院,墨涩笔潦草。
别来三十年,衲子尚能保。
开卷漫发笑,可感仍交抱。
正如故友明,卒见含欣悼。
人生非金石,年华岂常好。
白发不奈事,先此青山老。
当更三十年,与物论寿考。
题诗报青山,彼此托玄造。
五月十五夜见月映树有作
圆月出树东,隔看被树挂。
群叶相蒙茂,光采还透射。
玉盘虽隐映,其魄自整暇。
脱树渐自高,万里大明奓。
了了太极圈,谁向虚空画。
坐深已当头,其树势斯下。
小人蔽君子,暂尔何足讶。
树月亦偶当,微吟聊譬借。
弘治改元元旦遇雨
元旦未及春,东风意先苏。
风来继零雨,和润物皆濡。
助我新天子,沛泽弥九区。
河流亦传清,天与圣德符。
贤俊日拔庸,治道务精图。
尧舜不异人,政化无两途。
我衰在畎亩,感激舞蹈俱。
告戒各努力,勤耕备公租。
黍穰多充禽,渊静无惊鱼。
上下信影响,馀生幸于于。
经浯溪读元结大唐中兴颂
平生念浯溪,镌镵有遗迹。
扬舲溯湘水,登临暂来即。
穹崖倚层云,奇险自天辟。
漫叟词既严,颜公笔无敌。
鬼神屡呵护,风雨长洗涤。
忠槩俨尚存,冰衔犹可识。
端容敛襟读,感慨重心戚。
谁画灵武谋,大物取何亟。
唏嗟中兴业,谅重君子惜。
逡巡解舟去,回顾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