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山暮听蝉鸣,岂有馀音到不平。
《蝉》全文
- 鉴赏
这首诗《蝉》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和品格,展现了诗人对蝉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首句“水清山暮听蝉鸣”,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在傍晚时分,清澈的水面与苍茫的山色相映成趣,蝉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最纯粹的乐章。这里不仅写出了蝉鸣的美妙,也暗示了蝉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和谐状态。
次句“岂有馀音到不平”,则进一步揭示了蝉鸣的深层含义。蝉的鸣叫并非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或吸引伴侣,它更是在诉说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平静与淡然。这里的“不平”既指外界的纷扰和不公,也暗含了诗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反思与净化。
后两句“想得孤怀好高洁,餐风饮露最多情”,是对蝉高尚品格的赞颂。蝉在酷热的夏日里,以风为食,以露为饮,这种生活方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高的道德境界。诗人认为,蝉之所以能够保持高洁的品质,是因为它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远离尘嚣,独自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多情”的行为,实际上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蝉鸣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超然物外、坚守高洁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蝉这一形象,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