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南泽庆滋三寸,越日齐郊亦报沾。
便忆豫圻曾逮未,了知蜀望孰能廉。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闻山东得雨口号》。诗中描绘了听到山东地区降雨的消息后,对各地雨水情况的关注与思考。
首句“畿南泽庆滋三寸”,以“畿南”开篇,点明地点,接着描述雨水滋润大地,使土地变得肥沃,形象地展现了雨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这里的“三寸”既是对雨水量的量化,也暗含了雨水对土地滋养的深度。
次句“越日齐郊亦报沾”,通过时间上的对比,“越日”即隔日之意,表明雨水不仅局限于畿南,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区域,齐郊也得到了雨水的滋润。这体现了雨水的广泛性和均匀性,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接下来的“便忆豫圻曾逮未”,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其他地方的情况,表达了对各地雨水是否同样充足的关切。这里使用“豫圻”这一泛指,代表了广大的地域范围,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整体福祉的关心和责任感。
最后一句“了知蜀望孰能廉”,则将关注点聚焦于四川(蜀),表达了对四川地区雨水情况的担忧。在古代,四川多旱少雨,因此这里的“蜀望”既是对雨水的渴望,也是对治理者的期待。诗人通过“孰能廉”这一问句,表达了对能够有效解决干旱问题的官员的期待,体现了对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和对国家、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博大胸怀和对治国理政的高度责任感。
我尝放意游江湖,喜从钓叟观真鱼。
有时临溪行复坐,秋水无风鱼自如。
鳞鳞鬣滑随上下,回旋戏跃形皆殊。
两两相逢若对语,聚头戢戢摇双须。
忽然散漫皆游去,一半掉尾潜菰蒲。
往来得所弄晴色,圆波触动生浮珠。
困依垂杨看不足,尽日忘归谁与俱。
自从北走尘土窟,十年不复瞻莼鲈。
凭谁画出江湖趣,东海今闻徐子虚。
毫端夺得生时意,京师好事争传摹。
写成双幅辄遗我,展舒活动惊堂隅。
穷搜前古少奇笔,此本只恐人间无。
任教涸辙强濡沫,对面相忘千里书。
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
怅望心常折,慇勤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
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