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酒童来缓,题窗诗已成。
移席临檐月,焦桐膝上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汝燧拜访皇甫道士时的情景。首句"道人留淡话",表现了道士言语清淡,与世无争的风范。"竹院寂无声"则渲染出环境的宁静,竹林中的静谧让人心境平和。"沽酒童来缓"写出了童子慢慢送来美酒的悠闲,显示出主人与客人的关系亲密而随意。
"题窗诗已成"暗示诗人在此期间已经创作了一首诗,可能是即兴之作,也可能是对眼前景象的感悟。接下来的两句"海珍纫紫菜,仙品渍黄精",通过提及珍贵的海鲜和仙草,表达了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物的珍视。
最后两句"移席临檐月,焦桐膝上横"描绘了诗人与道士在月光下交谈的场景,焦桐(一种弦乐器)横置膝上,增添了诗意的氛围,也暗示着他们可能在音乐中交流心得,共享清谈时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访道过程中的闲适与雅趣,体现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的欣赏和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
蝙蝠掠殿松撑门,忉利天中容彼髡。
美人占易寇非婚,狒狒来食狼则吞。
具此观河皱面痕,空花直斩优昙根。
我来访古悲至元,西僧蛊恶方策存。
演揲儿法旋乾坤,兴于其祖亡其孙。
有尸犹当磔之樠,莲幢膜拜谁为恩。
飞来峰巅佛像蹲,杨连罪亦难具论。
可怜六陵风雨昏,明月不照珠襦魂。
空岭险莫匹,其下连三珠。
空岭宜迅速,三珠宜纡徐。
我闻舟人言,潭底通三吴。
不知几千里,荒诞惊乡愚。
我行殊一瞥,岂有神明扶。
惟兹石三珠,曲折不一途。
穿穴似蚁附,转磨宜牛纡。
去此而适彼,凶避而吉趋。
弓躁手自柔,驾轻车不逾。
于兹悟妙理,吾学射御乎。
干戈暗两皖,无地容犁锄。
昨夜军帖下,大索临淮夫。
定例役一兵,两夫随之趋。
所以节兵力,为王执戈殳。
奈何宽大恩,拳此豺虎躯。
既非绿营选,又非闾左徒。
魋髻应召募,杀人胆更粗。
掳我子与女,鞭笞无完肤。
天寒道路远,终夜闻啼呼。
吁嗟汝良民,乃为奸民奴。
世事日翻覆,尔其忍斯须。
昨夜前队过,妇女载后车。
怀中襁褓儿,涕泣牵母裾。
白刃断儿手,鲜血淋路衢。
何时王道平,群盗痛歼除。
若辈一坑尽,普天得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