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刮 釜 宋 /周 南 刮 釜 嗟 邻 母 ,经 旬 值 湿 薪 。煎 磨 知 物 性 ,丰 大 转 民 贫 。康 食 心 知 愧 ,哀 嚣 听 颇 亲 。稻 花 伤 昼 雨 ,愁 杀 看 书 人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稻花(dào huā)的意思:稻花是指稻穗上的花朵,也可以用来比喻美丽的景象或者幸福的生活。
丰大(fēng dà)的意思:形容丰富而庞大。
看书(kàn shū)的意思:指毅然决然,下定决心,舍弃退路,全力以赴。
康食(kāng shí)的意思:指健康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食。
邻母(lín mǔ)的意思:邻近的母亲,指邻居的母亲。
书人(shū rén)的意思:指读书人,有学问的人。
物性(wù xìng)的意思:指事物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和性能。
嚣听(xiāo tīng)的意思:指人们过于追求声名利禄,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而不愿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心知(xīn zhī)的意思:指内心深处明白、体会到的事情或道理。
- 注释
- 刮釜:艰难地刮锅。
嗟:感叹。
邻母:邻居妇人。
经旬:连续多日。
湿薪:潮湿的柴火。
煎磨:生活的艰辛。
物性:事物的本质。
丰大:丰年。
转民贫:使百姓贫困。
康食:丰富的食物。
心知愧:心中感到惭愧。
哀嚣:喧闹声。
听颇亲:听起来更亲近。
稻花:稻田里的花。
伤昼雨:被白天的雨打湿。
愁杀:令人发愁。
看书人:读书人。
- 翻译
- 感叹邻居妇人艰难地刮锅煮食,因为连续多日柴火潮湿。
长时间的煎熬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丰年反而使百姓更加贫困。
深知食物来之不易,心中充满惭愧,听到喧闹声也觉得亲近。
白天的雨打湿了稻花,让读书人心中充满忧虑。
- 鉴赏
这首诗名为《刮釜》,是宋代诗人周南所作。诗中通过描述邻里之间的生活艰辛,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刮釜嗟邻母"描绘了家中贫困,连煮饭的釜都得刮净以求食材,感叹邻居老妇人的艰难;"经旬值湿薪"则进一步强调燃料的缺乏,长时间找不到干燥的柴火。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煎磨知物性"一句,寓言般地指出在艰难环境中,人们更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然而"丰大转民贫"又揭示出丰收反而加剧了贫困的现象,这种反常现象揭示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康食心知愧",诗人反思富足者对于贫困者的愧疚之情,但"哀嚣听颇亲"又暗示了这种同情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困境。
最后两句"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以景结情,稻花因雨水而凋零,读书人也为之忧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读书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愁。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社会批判意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金缕曲.同友人雨花台访张南村不值,路过报恩寺看菊
相约城南步。望苍茫、雨花台畔,迷烟锁雾。
行到山前刚数里,绕遍水村渔浦。
问昔日、诗翁何处?
茅舍竹篱知在否,怕西风、吹如青冥去。
人不见,眼空注。凭高远眺天涯路。
最关情、离鸿声彻,白云红树。
铁瓮城边沙滚滚,隐约龙蟠虎踞。
更塔影、横空倒竖。
且向招提寻往迹,渡危桥、手挽疏藤缕。
黄菊好,暂延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