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倪迂画二首·其二》
《题倪迂画二首·其二》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锡山无锡是无兵,怪得倪迂不再生。

但有烟霞骨髓可知法本同卿。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再(bù zài)的意思:不再表示过去的状态或行为不再继续。

法本(fǎ běn)的意思:指法律、法规的根本、基础。

骨髓(gǔ suǐ)的意思:指事物的核心、精华部分。

怪得(guài de)的意思:形容某种情况或事物出奇地、非常地,常用于表示程度很高、异常、特别等。

可知(kě zhī)的意思:可以知道,能够了解或明白的意思。

填骨(tián gǔ)的意思:形容人的品质、才能非常出色,深入骨髓。

烟霞(yān xiá)的意思:指山间的烟雾和霞光,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再生(zài shēng)的意思:再次出现或复活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题倪迂画二首(其二)》。董其昌是中国明朝晚期著名的书画家和理论家,对后世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以倪迂的画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艺术与自然、个人修养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锡山无锡是无兵”,开篇即以锡山与无锡的地理特征为引子,暗示了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这里,“无兵”不仅指实际的军事防御设施的缺失,更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世俗纷扰的状态。接着,“怪得倪迂不再生”,表达了对已故艺术家倪迂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前社会环境的感慨,似乎在说,像倪迂这样能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世界完美融合的艺术家,在当今社会可能难以再出现了。

“但有烟霞填骨髓”,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美的追求与个人精神世界的关联。这里的“烟霞”既指自然界的云雾缭绕之景,也暗喻着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填骨髓”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强调了这种追求已经深入到灵魂的最深处,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知吾法本同卿”,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艺术创作方法的认同与共鸣。这里的“吾法”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艺术理念或创作方法,“卿”则指向了倪迂,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不仅是对倪迂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自信与坚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深刻联系,以及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展现了董其昌对艺术与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春夜奉怀苏仲豫次陈无己韵赠仲豫

云外头陀是去年,已看汀草涨晴川。

梦中未觉关河远,枕底忽闻钟鼓传。

但可马曹聊拄颊,看渠凤阁竞加鞭。

蓬窗想得司春瓮,一夜糟床酒注泉。

(0)

闻官军已临贼境

闻道官军至,戈鋋压贼壕。

鼎鱼犹未腐,穴兔竟何逃。

锐气连全楚,皇恩贷尔曹。

洗兵无复用,欢喜荐春醪。

(0)

西塔

秋山何秀整,风磴颇峥嵘。

寺古残僧病,门深旧犬迎。

崖蜂将割蜜,涧鸟自呼名。

毳衲典刑在,萧然物外情。

(0)

昙珠昙规二禅者归湖外乞诗二首·其一

淑气纷花药,喧风乐鸟乌。

山僧来访别,稚子竟传呼。

喷玉渥洼种,行沙沧海珠。

湘天多过雁,能寄尺书无。

(0)

赋米芾所画金山图

忆昔扁舟帆正落,杨子江头风浪恶。

江心楼台浑欲沈,不独能高瓦棺阁。

晚山接天波面平,白鸥去边钟磬鸣。

云昏上头不可到,往来余怀今未宁。

楚狂澹墨扫绢素,澄神卧游知处所。

欲披雾牖寻野僧,反向烟汀辨江树。

新诗葱茜工于画,川岑想像高堂挂。

骅骝绝尘走千里,何劳远处幽并夜。

渐到浔阳不复前,安得仙山来眼边。

断非毗耶掌中取,直疑壶公谪处天。

新诗妙画真有益,张衡南都能毕力。

不如此诗气崷崒,却使丹青句中识。

(0)

谢人见过

门无褦襶轩车过,草庐寂寂南阳卧。

夫君掀髯来扣关,不减昔日陈惊座。

肉食者鄙无远谋,喜君义气横霜秋。

已看献策尊王室,白笔应须上黑头。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皇甫松 刘致 裴度 赵企 张衡 沈彬 郑文宝 孙承宗 谢安 江湜 牛希济 杨坚 章楶 卢思道 虞世基 东方朔 杜光庭 王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