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次 昭 觉 圆 老 韵 宋 /王 灼 丈 室 曾 窥 金 锡 光 ,汾 阳 宗 绪 故 应 长 。不 嫌 俗 子 堪 传 授 ,更 借 馀 波 到 乐 浪 。
- 鉴赏
这首诗是王灼在宋代创作的,名为《次昭觉圆老韵》。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长,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佛学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丈室曾窥金锡光"一句,通过“丈室”这个词汇营造出一种幽静、宁谧的氛围,而“曾窥金锡光”则暗示了诗人对佛家的某种悟性和追求。这里的“金锡光”象征着智慧之光,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或佛法的向往与探索。
"汾阳宗绪故应长"一句中的“汾阳”,通常指的是一个地方,但在此处,它可能是用来比喻某种精神传统或家族血脉。"宗绪"则指的是宗族和学术的传承,"故应长"表明了这种传统或精神理应被长久地保留下去。
"不嫌俗子堪传授"一句中的“不嫌”,意味着诗人并不排斥平凡的人,而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们。这里的“俗子”可能指的是普通的人们,或者是不具备深厚佛学造诣的追随者。
"更借馀波到乐浪"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佛法传播的热忱。在这个意象中,“馀波”可以理解为余波或涟漪,而“到乐浪”,可能指的是某种境界或者是精神上的解脱。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光、长和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学智慧的追求以及传承之意。整体来说,这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思的诗篇,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石舍人得告还蜀
寤寐家山谒告还,锦衣驷马路人观。
逢迎喜识词臣贵,行役谁言蜀道难。
江上田桑应不改,里中牛酒欲交欢。
岷峨信美毋多恋,盛典方资大手刊。
次韵宋次道庆黄安中李邦直二舍人皆自史院拜命
右垣更直宠新班,便坐通名听别宣。
词训已高长庆代,事权不下永明年。
除官草罢诸番制,执简研馀万岁烟。
曾向兰台陪笔削,喜闻严近擢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