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圆(bù yuán)的意思:不完美、不圆满
爨桐(cuàn tóng)的意思:指家庭和睦、团结和谐。
负心(fù xīn)的意思:背弃友情或爱情,对他人不忠诚。
了了(liǎo liǎo)的意思:了解得很清楚,非常明白。
了见(le jiàn)的意思:指明白、看透、了解清楚。
岐路(qí lù)的意思:指分道扬镳,走上不同的道路或选择不同的方向。
趋时(qū shí)的意思:追随时代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桐音(tóng yīn)的意思:指人的声音清脆悦耳,像桐木的声音一样动听。
湮沈(yān shěn)的意思:指事物被掩盖、隐藏或沉没,失去了光明和希望。
圆转(yuán zhuǎn)的意思:形容事物运动或转变的方向或轨迹呈圆形或弯曲状。
中郎(zhōng láng)的意思:指受宠爱的官员或被提拔的人。
自古(zì gǔ)的意思: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 注释
- 了了:清晰。
岐路:岔路口。
负心:违背本心。
趋时:顺应时势。
圆转:灵活。
湮沈:埋没。
日正:太阳正当空。
林方合:树林正浓密。
蜩鸣:蝉鸣。
中郎:古代对官员的尊称,此处可能指代某人。
爨桐音:比喻深沉或隐晦的声音,可能象征诗人的内心情感。
- 翻译
- 清晰地看到岔路口,前行却难以违背本心。
顺应时势不灵活,自古以来就容易被埋没。
太阳正当空,树林正浓密,蝉鸣声昭示着夏天已深沉。
如今中郎身处远方,又有谁能理解我这如爨桐般低沉的声音呢?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夏日感怀寄所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乡愁与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了了见岐路,欲行难负心。”表达了诗人面对归途时内心的矛盾和不舍。岐路在古代是通往关中的道路,这里象征着返回家乡的路程。而“欲行难负心”则透露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开之地的依恋与不舍。
接着,“趋时不圆转,自古易湮沈。”这两句话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诗人感慨于岁月匆匆,人事更迭,而个人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容易被世事所埋没。
“日正林方合,蜩鸣夏已深。”这里描绘了一幅夏季的景象,太阳高悬,大地热辣,树木成荫,蝉虫鸣叫,表明时光已经深入夏季。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季节变迁的感慨。
最后,“中郎今远在,谁识爨桐音。”诗人提及“中郎”,这是对友人的昵称或官职的指代。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距离感,以及对于朋友是否还能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疑问。爨(guō)桐即是古代一种乐器,这里比喻着诗人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担忧在远离亲友的情况下,自己的心声是否还有人能够听到和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景象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空间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