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长平怀古》
《长平怀古》全文
宋 / 孙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邯郸无策信冯亭,上党须贪泽起兵

赵括母言犹不听当时谁肯长平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hángpíng怀huái
sòng / sūnchōng

hándānxìnféngtíngshàngdǎngtānbīng

zhàokuòyányóutīngdāngshíshuíkěnchángpíng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听(bù tīng)的意思:不听指的是不听从劝告或建议,不接受教导。

长平(cháng píng)的意思:指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也可指长时间的稳定局面。

当时(dàng shí)的意思:表示发生在过去某个特定时间的事情。

邯郸(hán dān)的意思:指虚妄的梦想或幻想,也可以指不切实际的希望或理想。

起兵(qǐ bīng)的意思:指发动战争或起义,组织军队并开始行动。

谁肯(shuí kěn)的意思:表示对于某种行为或事情,没有人愿意或敢于去做。

无策(wú cè)的意思:没有办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括(zhào kuò)的意思:指人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推理。

注释
邯郸:赵国都城邯郸。
无策:没有好的计策。
冯亭:战国时韩国上党守将,将地献给赵国。
须:必须。
贪:贪婪,这里指抓住机会。
泽:恩惠,此处指冯亭的献地之利。
起兵:发动战争。
赵括:赵国名将赵括,因指挥失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
母言:赵括的母亲曾劝阻他领兵。
犹:仍然。
不听:不采纳。
谁肯:谁愿意。
计长平:考虑长平之战的后果。
翻译
邯郸城中无良策,冯亭献地成契机
上党之地需贪婪,借此兴师举义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冲的《长平怀古》,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的怀念之情。诗中的“邯郸无策信冯亭,上党须贪泽起兵”两句,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括的一段历史故事。赵括是赵国名将,但在邯郸之战中因过于自负,没有采纳谋士冯亭的计策,最终导致战败。此处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当时无人能识才的遗憾。

“赵括母言犹不听,当时谁肯计长平”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赵括之所以失败,在于他不仅不听冯亭的意见,甚至连自己的母亲——即著名的赵奢良夫人——的劝告也不采纳。这显示出赵括的自大和固执,而“当时谁肯计长平”则是说在那个时候,有谁能够理解并计策像长平之战这样的重大战役呢?这里的“长平”,有可能直接指代秦国对赵国的长平之战,那场战争中,白起领兵大破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军,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

诗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时代已经逝去的感慨,以及对于当今之世无人能识才的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却又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首颇具韵味和深度的古典诗作。

作者介绍

孙冲
朝代:宋

赵州平棘人,字升伯。第进士。授将作监丞,累迁太常博士。河决棣州,受寇准命按视,还言:徙州动民,不如塞河为便。遂知棣州。从秋至春,凡四决,皆塞之。除殿中侍御史。移知襄州。又以侍御史为京西转运,塞滑州决河,权知滑州。累擢刑部郎中,历湖北、河东转运使,知河中府、潞州、同州,所至以强干称。官至给事中。
猜你喜欢

纪慈训

尔上金陵去,何事泪浪浪。

阿郎听吾训,朝夕慎莫忘。

尔心虽慈善,尔性何太刚。

半生滨九死,天度幸汪洋。

古人佩韦弦,国手审温凉。

良玉比君子,何事不易方。

罔发他人隐,罔恃自己长。

扬善不扬恶,齿颊有馀芳。

循循身有德,汪汪度难量。

和气蒸闺阃,子嗣自繁昌。

勉哉崇令德,古语戒垂堂。

阿儿听我训,朝夕慎莫忘。

(0)

和张霁春谈棋诗

茫茫今古大棋枰,兴败输赢局局争。

毕竟有时双歇手,回头一笑枉生情。

(0)

省躬诗·其九十

一水满不容,一水满欲施。

海若乃汪汪,二水小如卮。

(0)

怀公周廷诸友

美人隔沧海,何当驾苇舸。

所隔在山岳,吾将攀藤萝。

高居云冥冥,瞻望可奈何。

梦接以为期,庶几涤烦疴。

(0)

题徐翼所年伯素履图说十二首·其七持衡校士

从昔论事主,以人为上臣。

一人曾无几,安得百千人。

若得人千百,便是百千身。

守蜀蜀人化,兹意良独真。

(0)

偕杨张两年兄登岱

排云直上叩天阍,石磴嵯峨杖履存。

汉畤几经藏玉简,秦松曾此驻金根。

俯窥遍瞩获麟野,远眺空疑系马门。

夜宿峰头寒彻骨,同人虚约探朝暾。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