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涧竹扉深,苍童引客寻。
野蔓时妨步,山蝉亦好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作品《访韩仲止不遇题涧上》。诗人描绘了自己探访友人韩仲止未遇,却在涧边竹扉深处发现了一片宁静而美丽的园林。他虽然未能与友人相见,但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如蔓草、山蝉和石上清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静与清凉,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整首诗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淡然态度。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旋移轻鹢,浅傍垂虹,还因送客迟留。
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
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
念聚散,几枫丹霜渚,莼绿春洲。
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
寂寞渔乡,争如连醉温柔。
西窗夜深剪烛,梦频生、不放云收。
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州。
天涯何处,望苍江渺渺。纵算解飞人不到。
笑双丸乌兔,两鬓霜蓬,聊尔耳,那是人间三岛。
黄粱初梦觉,起看孤云,还自长歌自长啸。
不记桃源何地,橘渚何年,生涯事、惟有炉烟茶灶。
问先生谁友,有白石青松,共成三老。
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
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
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
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
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
雁行声价压朋俦,凛凛词锋炯二矛。
宝剑神光埋不住,夜冲星斗落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