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针涧》全文
- 鉴赏
这首诗《磨针涧》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铁杵磨作针,白石化作金”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寓意深刻。
“铁杵磨作针”,源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原句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处借用“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强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喻通过不懈努力,终能达成目标。
“白石化作金”,则取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故事,其中提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此句“白石化作金”借喻通过智慧和毅力,可以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暗含着对坚持与转变的肯定。
后两句“还怜磨杵客,不胜化金心”,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深化。诗人表达了对那些持之以恒、不断追求改变的人的同情与敬佩,同时也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实现自我转化的人给予了高度赞扬。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变革的人生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