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分闽地接,路入越江微。
海远溪为恶,山多官不肥。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与登高望远的情景,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憧憬。首句“令节收金序”点出了时节,秋季的结束,预示着离别的氛围。接着“仙郎别玉畿”,以“仙郎”尊称友人,表达对其身份与才华的敬仰,同时“别玉畿”暗示了友人的离开,玉畿可能指友人的家乡或任职之地,带有一种文雅而略带哀愁的色彩。
“城分闽地接,路入越江微”两句,通过地理环境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场景。城与城之间的界限,闽地与越江的连接,既展现了地理的辽阔,也暗含了友人行程的遥远与艰难。这里的“微”字,不仅描绘了道路的隐约,也隐喻了友情的深沉与不易察觉。
“海远溪为恶,山多官不肥”则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海远溪恶,意味着友人将面临险恶的自然环境;山多官不肥,则可能是对友人职务清贫、生活艰苦的感慨,或是对友人官场生涯的无奈与同情。
最后,“独闻露冕处,时有彩云飞”两句,以浪漫的想象收尾。露冕处,可能是指友人即将赴任的地方,彩云飞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美好前程的祝愿。彩云象征着吉祥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与登高的场景,既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也有对远方生活的憧憬与祝福,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何处披襟风快哉,一亭临涧四门开。
金章紫绶辞腰去,白石清泉就眼来。
自得所宜还独乐,各行其志莫相咍。
禽鱼出得池笼后,纵有人呼可更回。
城头传鼓角,灯下整衣冠。
夜镜藏须白,秋泉漱齿寒。
欲将闲送老,须著病辞官。
更待年终后,支持归计看。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
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