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 拼音版原文全文
登 雪 窦 僧 家 唐 /方 干 登 寺 寻 盘 道 ,人 烟 远 更 微 。石 窗 秋 见 海 ,山 霭 暮 侵 衣 。众 木 随 僧 老 ,高 泉 尽 日 飞 。谁 能 厌 轩 冕 ,来 此 便 忘 机 。
- 注释
- 登寺:爬上寺庙。
盘道:盘旋曲折的小路。
人烟:指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尘世。
远更微:越远越稀少,显得更加淡薄。
石窗:石头做的窗户。
秋见海:在秋天通过窗户可以看到海景。
山霭:山中的云雾。
暮侵衣:傍晚时分雾气湿润了衣服。
众木:众多的树木。
随僧老:随着僧人的年岁一同老去,比喻环境幽静,时间缓慢流逝。
高泉:从高处流下的泉水。
尽日飞:整天都在飞溅流动。
厌:厌倦。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爵,这里代指官位、功名。
来此:到达这里,指寺庙或山中。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心、巧诈,达到心境的平和与自然。
- 翻译
- 登上寺庙寻找盘旋小路,远离人间烟火气息更显微弱。
透过石窗秋日能看见大海,傍晚山间雾气侵湿衣裳。
众多树木伴随僧人一同老去,高山泉水整日不停地飞流。
谁能厌倦官场的荣耀,来到这里自然就会忘却世俗的心机。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养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这两句诗开篇即设置了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人生境界。诗人通过“登寺”这一行为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人烟远更微”则突出了山寺之所以宁静,是因为远离了喧闹的人间。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寺庙所处的环境特点。秋天时分,从石窗望出去可以看到远方的海洋,这不仅展示了寺庙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映射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心境。而“山霭暮侵衣”则描绘了一种时间流转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情景,山间的凉意随着日落而加重,穿过衣服,给人以清凉之感。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这两句诗中,“众木随僧老”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在寺庙环境中,树木与僧人的生活节奏相伴随,共同经历着岁月的变迁。"高泉尽日飞"则展示了一种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泉水的流动象征了自然界的活力和佛法的永恒。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世俗荣华的超脱,以及在寺庙环境中达到的一种心灵净化和精神解放。"轩冕"指的是官职和爵位,这里用来泛指凡尘中的名利地位。诗人通过设问,实际上表达了对这些世俗追求的不屑一顾,而“来此便忘机”则是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佛法氛围中,人们可以轻易地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真州绝句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病中作
老鹤辽天兴未穷,此生光景自匆匆。
家为逆旅相逢处,身在严装欲发中。
涩眼尚于书有味,孤愁殊觉酒无功。
挥戈草檄今谁记,岁晚江边白发翁。
两桥诗,并引·其一东新桥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堤。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