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荫知怜独,分钱似念饥。
干耸晨晖满,丛深众鸟归。
这首诗以邻家榆树为题,描绘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与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首联“借荫知怜独,分钱似念饥”,通过榆树的借荫和分钱(此处比喻分享)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孤独者的同情与对饥饿者的关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颔联“两年为客倦,一叶敢言微”,诗人以自身经历的客居生活之苦,类比于榆树的坚韧与不屈,暗示了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与疲惫,也要像榆树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干耸晨晖满,丛深众鸟归”,描绘了榆树在晨光中的挺拔姿态,以及其成为众鸟栖息之所的景象,象征着榆树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庇护,也为自然界的生命提供了栖息之地,体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尾联“社枌思郁郁,宫柳共依依”,将榆树与社枌(社树)和宫柳相提并论,表达了榆树在社会与宫廷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的寓意,进一步强调了榆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
末句“彼树犹如此,人情何太稀”则直抒胸臆,感叹于自然界的慷慨与人类情感的淡薄,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间温情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情世态的反思,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倚楼窗。甚迢迢波影,绿到旧湖乡。
界白成烟,飘青作雨,抵他半幅潇湘。
知耐了、多番吟眺,只留双、冷眼付鸳鸯。
十二真珠,捲来天际,应怕思量。
我亦梦魂飞去,便山腰水尾,都是回肠。
鹭顶千丝,鸥心一点,等闲逗起凄凉。
拟准备、风前蓑笠,问故人、几个在渔庄。
空对桃花潭色,忆著汪郎。
灏气收残暑。恰金飙、夜来染就,小山幽树。
丛桂离离香满径,正值秋棠开处。
掩映也、倍添娇妩。
红烛三条围锁院,记妲娥、不肯相怜取。
平生恨,那堪数。思量旧事多如雨。
忆前生、婆娑曾在,清虚之府。
沦谪红尘三十载,却羡广寒清苦。
忘不了、花阴玉兔。
月到中秋光定满,折花枝、吾欲骖鸾去。
再快作,霓裳舞。
四壁萧然,每自笑、谋生无术。
空余得、半生落拓,酒狂诗癖。
短砌有花聊适宜,茅斋无地堪容膝。
问柴门,何事日长关,维摩疾。且瀹茗,松闲石。
且放艇,溪头月。况此身蝶梦,此生驹隙。
踪迹好寻闲处住,心情莫向愁边歇。
尽掀髯、一笑万峰横,遥天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