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似岘碑看即泪,人非萱草遇还愁。
《寄外读书处》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寄 外 读 书 处 宋 /龙 辅 主 人 之 室 隔 清 洲 ,日 日 华 笺 空 自 酬 。书 似 岘 碑 看 即 泪 ,人 非 萱 草 遇 还 愁 。
- 注释
- 清洲:清澈的水边陆地,这里指主人的居所与外界相隔的环境。
华笺:精致的信纸,形容书信的精美。
岘碑:古代著名碑刻,这里比喻书信引发的情感共鸣。
萱草:一种象征母亲的植物,暗示对亲人的思念和慰藉。
- 翻译
- 主人的居所被清澈的洲渚隔开,每天写下的精美信笺只是空自回应。
这些书信如同看着岘山碑文般令人感伤,而人却无法像萱草那样带来安慰,反而倍增忧愁。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龙辅的作品,名为《寄外读书处》。我们来逐行鉴赏其深意。
“主人之室隔清洲”,此句描绘了诗人远离主人的居所,在一片宁静的环境中,"清洲"象征着远离尘嚣的一方净土,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喧嚣,寻求内心平静的心境。
“日日华笺空自酬”,这里的"华笺"指的是精美的书籍,而"空自酬"则表明诗人每天沉浸于阅读之中,仿佛书中的知识与自己心灵相通,如同酒醉一般。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专注。
“书似岘碑看即泪”,"岘碑"指的是古代的石碑,上面刻有历史故事或重要文献。此句表达了诗人阅读时的情感波动,仿佛每一字都能触动心弦,引发深切的共鸣和思考。
“人非萱草遇还愁”,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萱草》,“人非萱草,安所寄托?”在这里被引用,用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人非萱草"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遇还愁"则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每当想起朋友时,心中便涌上一阵难以言表的忧愁。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书籍以及人际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对于知识和友情的渴望。龙辅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古典文学中的精美画卷。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画轴卷后
林阜玉参差,寒乌千万斯。
直疑飞绕处,错认月明枝。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