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不识剑剑下死,虎不识阱阱中死。
从上诸老,各设机关,甚于剑阱。
这首诗以“蛟不识剑剑下死,虎不识阱阱中死”开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蛟龙不认识剑而被剑杀死,老虎不认识陷阱而落入陷阱丧命,以此引出“从上诸老,各设机关,甚于剑阱”的论述。这里,“诸老”指的是高僧或有修为的前辈,他们各自设计种种考验或教导方式,比之于剑和陷阱更为复杂和深奥。
接下来,“汝等诸人,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方有少分相应”则表达了对后学弟子的期望与批评。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后来者,听到的如同没有听到,看到的如同没有看到,只有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辈的教导产生共鸣,理解并实践其中的道理。这句诗强调了修行或学习过程中,真正领悟与实践的重要性,而非仅仅表面的接受或观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知识、智慧的传递与接收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理解和实践。它鼓励人们不仅要听闻和看见,更要深入思考,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真正的领悟与成长。
一二日万几,此心宁敢放。
致斋斯益敬,敕命恊弛张。
靖远已戢戈,耕牧徐筹量。
九州率逢年,天恩实浩荡。
高宝则被潦,拯恤勤辅相。
教养匪二事,养要信非诳。
于养尚补苴,言教乃邻妄。
何时此生民,胥跻三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