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冷的冬日景象,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
首句“不见幽梅影”,诗人以“不见”二字开篇,强调了梅花的存在并非直观可见,而是通过其独特的香气和形态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幽梅”不仅指出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幽静之地,也暗示了梅花的高洁与孤傲,不与群芳争艳的独特气质。
次句“但闻寒鸟声”,转而从听觉角度切入,以“但闻”强调了寒鸟之声的唯一性与清晰度,与前句的“不见”形成对比,进一步渲染了冬日的寂静与寒冷。寒鸟的鸣叫,虽是寻常之景,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循环。
接着,“偶衔飞片入”,诗人巧妙地将视线从地面转向空中,通过“偶衔”二字,展现了雪花或落叶偶然飘落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无常变化,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变迁。
最后,“能使客怀清”,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冬日场景中,诗人的心境得到了净化与升华,那份清静与淡然,正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体悟。通过“客怀”二字,既表达了诗人作为外来者的独特视角,也暗示了人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心灵的触动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微妙流露,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宁静又富含哲思的艺术世界,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观宁子仪所蓄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
君不见寒山子,垢面蓬头何所似。
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
又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
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
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
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
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
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
君才如长刀,大窾当一割。
正须砻其锋,却立望容发。
平生江海念,不救文字渴。
茫然揽辔来,六骥仰朝秣。
病夫百无用,念子故疏阔。
未能即山林,颇复便裘褐。
前时少年累,如烛今见跋。
胸中尘埃去,渐喜诗语活。
孰知一杯水,已见千里豁。
初如弹丸转,忽若秋兔脱。
旁观不知妙,可受不可夺。
君看掷白卢,乃是中箭筈。
不闻铁甲利,反畏彊弩末。
舆薪遵大路,过眼有未察。
君能探虎穴,不但须可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