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销五道缚,共解四魔怨。
禅池澄定水,觉意动声喧。
便门(biàn mén)的意思:指方便之门。形容方法简便,容易达到目的。
澄定(chéng dìng)的意思:指心境平静,思想清晰,毫不迷糊。
定水(dìng shuǐ)的意思:稳定水流,使之不再动荡。
法身(fǎ shēn)的意思:指佛陀的身体或佛法的体现。
法界(fǎ jiè)的意思:法界指的是佛教中的世界,也可引申为事物的范围或界限。
法鼓(fǎ gǔ)的意思:形容声音洪亮、威严。
方便(fāng biàn)的意思:便利,容易操作或使用的状态或条件。
静心(jìng xīn)的意思:专心、安心、使心平静
六念(liù niàn)的意思:指六种不同的念头或想法。
能仁(néng rén)的意思:能够行善、有仁爱之心
仁矜(rén jīn)的意思:指一个人过分地自以为仁义,自高自大,自负其能,看不起别人。
善友(shàn yǒu)的意思:善良的朋友,指友好、亲密的朋友。
摄受(shè shòu)的意思:接受影响,受到感染或感动。
摄化(shè huà)的意思:摄取并转化
圣意(shèng yì)的意思:指尊贵的心意,高尚的情操。
未曾(wèi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五道(wǔ dào)的意思:指五条道路,比喻不同的途径或方法。
无明(wú míng)的意思:无明是佛教用语,意为无明状况或无知状态。
心猿(xīn yuán)的意思:指人的心思狡猾、犹如猿猴一般难以捉摸。
训诱(xùn yòu)的意思:通过训练和引导来教育和引导他人。
重昏(zhòng hūn)的意思:指人因疲劳过度或病痛而昏迷不醒。
方便门(fāng biàn mén)的意思:指方便进出的门,比喻容易接受的机会或条件。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五十一首,主题围绕佛教教义展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修行与解脱的深刻内涵。
首先,“能仁矜幻苦,圣意悯重昏”两句,以“能仁”(即佛)对众生的悲悯之情起笔,指出佛陀对于世间众生的苦难深感同情,同时表达了圣者对于陷入重重迷惑的众生的深切关怀。这里的“幻苦”和“重昏”分别象征着人生的虚妄痛苦和心灵的混沌状态,强调了佛教对于现实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众生救赎的使命。
接着,“哀愚开摄受,训诱方便门”则进一步阐述了佛陀教导众生的方法。通过“哀愚”表达对众生愚昧的理解,以及“开摄受”和“训诱”的手段,说明佛陀以慈悲为怀,采用各种方式引导众生接受佛法,开启智慧之门,通过教育和诱导,使众生逐步摆脱迷惑,走向觉悟。
“法身遍法界,摄化指祇园”两句,将佛陀的法身比作遍布整个法界的光,象征着佛法的普遍性和无边性。同时,提到“摄化指祇园”,暗示了佛陀在祇园精舍等地传法,以祇园作为象征,强调了佛法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接下来,“俱销五道缚,共解四魔怨”描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即通过修行消除轮回中的种种束缚,解除贪、嗔、痴、慢、疑等四大魔障,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修祛爱马,六念静心猿”则进一步解释了修行的具体方法。通过“三修”(戒、定、慧)来去除对爱欲的执着,如同驯服野马;通过“六念”(念佛、法、僧、施、戒、天)来净化心灵,使之平静如猿猴归于山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禅池澄定水,觉意动声喧”运用禅宗的比喻,以“禅池”象征内心的平静,而“觉意”则是觉醒的意识。通过“动声喧”与前文的“澄定水”形成对比,强调了内心从混乱到平静的过程,以及觉醒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慧风吹法鼓,振我无明尘”以“慧风”比喻智慧的启迪,如同吹拂法鼓,震动心中的无明(无知或迷惑),揭示了通过智慧的引导,可以清除内心的障碍,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常须近善友,开我未曾闻”则鼓励人们亲近善知识,学习未曾听闻的真理,强调了在修行道路上,善友的指引和知识的积累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修行与解脱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教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