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酒雪初下,读书山欲明。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赠 裴 处 士 唐 /许 浑 为 儒 白 发 生 ,乡 里 早 闻 名 。暖 酒 雪 初 下 ,读 书 山 欲 明 。字 形 翻 鸟 迹 ,诗 调 合 猿 声 。门 外 沧 浪 水 ,知 君 欲 濯 缨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发(bái fà)的意思:指白色的头发,也用来形容年老。
沧浪(cāng láng)的意思:指江河水流的浩渺之势,也用来形容岁月的变迁和世事的变化。
调合(tiáo hé)的意思:指调节、调整、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读书(dú shū)的意思:
◎ 读书 dúshū
(1) [read]∶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study]∶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发生(fā shēng)的意思:指事件或事情的发生、出现。
鸟迹(niǎo jì)的意思:指鸟类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比喻事物的迹象或蛛丝马迹。
诗调(shī diào)的意思:诗歌的韵律和调子。也指文章的语调和节奏。
濯缨(zhuó yīng)的意思:濯缨是一个古代军事用语,指的是洗净战马的缰绳。引申为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闻名(wén míng)的意思:指声誉好,名声远播。形容人或事物的名气非常大。
乡里(xiāng lǐ)的意思:指本乡本土的人,也可以泛指同乡、同地的人。
字形(zì xíng)的意思:指汉字的形状和结构。
- 翻译
- 尽管已为儒生白发渐生,但在家乡早就因才学而名声远扬。
在初下的雪花中暖一壶酒,山色欲明时便开始研读诗书。
书写的字迹如同鸟迹翻飞,吟诵的诗篇和谐着猿猴的啼声。
门外那清澈的沧浪之水,知道您想要洗涤冠缨,以示高洁之心。
- 注释
- 为儒:成为儒生,指从事学问、追求学问的人。
白发生:头发变白,形容年岁已高。
乡里:家乡,故乡。
早闻名:很早就因为才华或品德而被人知晓。
煖酒:温酒,暖和酒以备饮用。
雪初下:刚刚开始下雪的时候。
读书:阅读书籍,此处特指研习学问。
山欲明:天色将亮,山景变得清晰明亮。
字形:文字的形状。
翻鸟迹:比喻字迹如同古代传说中的鸟迹(如仓颉造字的传说),富有古朴和神秘感。
诗调:诗歌的音律、风格。
合猿声:与猿猴的叫声相协调,形容诗境自然、超脱。
门外:室外,家门之外。
沧浪水:清澈的流水,这里特指象征品性高洁的沧浪水。
知君:知道您,了解您的心意。
濯缨:洗涤冠缨,古代文人以此表示清高、有节操之意。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生与文人交往的情景,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才情的赞赏,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情谊与文化生活。
“为儒白发生”一句,表明诗中的人物早已闻名于乡里,是位儒雅有德之士。"儒"字在这里不仅指代孔孟之道,更蕴含了对文人学者的一种尊称。"白发生"则形容其气质纯净,犹如未经染污的白雪。
接下来的“煖酒雪初下”、“读书山欲明”两句,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场景。在初冬的季节里,雪花纷飞之际,一壶煖酒在手中慢慢升温,同时诗人正沉浸于阅读之中。这个时刻,夜色渐褪,山峦隐约可见,彰显出一种静谧与孤独。
“字形翻鸟迹”、“诗调合猿声”两句,则是对这位士人的文学才华的赞美。“字形翻鸟迹”比喻其书法笔力雄健,每一个字形如同飞鸟在空中留下的轨迹,充满力量与自由之感;“诗调合猿声”则将其诗歌的韵律比作山林间灵猿的鸣叫,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后,“门外沧浪水”、“知君欲濯缨”两句,描绘了士人对友情的期待与理解。“门外沧浪水”形容门外流淌的溪水声响如同浩瀚江海的波涛;“知君欲濯缨”则表明诗人洞察了来访者想要洗净尘埃,摆脱世俗烦恼的心情。在这里,“濯缨”不仅指实物上的洗涤,更有精神上追求清洁与纯净的象征意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物才情和环境描写的结合,展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情谊、生活态度以及文化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