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太行麓,千年双桧株。
稍停参净业,随意作清娱。
这首诗描绘了少林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诗人以“精蓝盘谷口”开篇,巧妙地将少林寺置于盘谷的怀抱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纵望纳徐无”一句,展现了从少林寺远眺的广阔视野,仿佛所有的思绪都随着视线延伸至远方。
“万里太行麓,千年双桧株”则进一步描绘了少林寺所处的地理环境,太行山作为背景,赋予了寺院雄伟的气势;而“双桧株”则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这两句不仅写景,更蕴含了对历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
“稍停参净业,随意作清娱”表达了诗人在此地停留时的心境,既有对佛教修行的恭敬与向往,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自在。这反映出诗人对精神生活与自然美的追求。
最后,“得句还前进,名山宁可孤”则体现了诗人对探索与追求的执着态度,即使在名山大川中,也希望能够不断前进,不被眼前的美景所局限,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少林寺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深刻感悟,既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也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探索与表达。
扁舟此夜,看天边、又是月圆时节。
万里浮云都卷尽,高涌一轮孤洁。
有客无殽,有殽无酒,那得开胸臆。
青帘摇漾,青铜沽尽三百。
人间美景良辰,人生有几,何事轻抛掷。
花自有开还有谢,月亦有圆还缺。
富贵何时,少年易去,如水流无息。
颓然便醉,醒来东望将白。
作吏三年,似仙去、玉鞭西骤。
看父老、攀辕卧辙,使君知否。
粉署含香风调美,玉堂彩笔需君久。
想金莲、草敕晚归来,偎红袖。知颇忆,山中友。
曾醉倒,田间酒。叹十年交态,披襟握手。
戴笠乘车吾与汝,九州四海情何有。
倘他时、相遇或相呼,王曰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