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
乃知帝监德,岂在险与夷。
百二(bǎi èr)的意思:形容非常聪明、机智。
北陲(běi chuí)的意思:指边远地区或边疆地带。
垂拱(chuí gǒng)的意思:指天空高悬,地面平展,形容天地宽广无边。
冀北(jì běi)的意思:指北方地区,特指河北省的北部地区。
监德(jiān dé)的意思:监督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黎民(lí mín)的意思:指普通百姓、平民百姓。
秦人(qín rén)的意思:指有勇无谋的人,形容只有勇气而缺乏智慧的人。
人据(rén jù)的意思:指以人作为依据或根据来判断事物或解决问题。
孰知(shú zhī)的意思:谁知道
陶唐(táo táng)的意思:形容人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万世(wàn shì)的意思:永远、万世长存
崤函(xiáo hán)的意思:指山势险峻,形容地势崎岖。
雍熙(yōng xī)的意思:形容国家或家族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陶唐氏(táo táng shì)的意思: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模仿、模拟,以至于达到与原物相似或接近的程度。
这首明代童轩的《感寓(其三十五)》以历史典故为背景,表达了对秦朝兴衰和治国之道的深沉感慨。首句“秦人据崤函,自谓万世基”描绘了秦朝时期秦人凭借崤函天险自视甚高,认为江山稳固,可传万世。然而接下来的“孰知楚一炬,百二俱成灰”转折强烈,暗示了秦朝被楚火烧毁,曾经的坚固防线瞬间化为乌有。
诗人通过“惟彼陶唐氏,有此冀北陲”将秦朝与传说中的盛世——陶唐氏(即尧舜禹时代)相提并论,指出真正的长久之道并非倚仗地理优势,而是民心所向。“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意指再坚固的城池也比不上人心的凝聚,再深厚的财富也不如仁政的滋养。
“黎民悉于变,垂拱成雍熙”描述了人民在变革中积极响应,国家在无为而治中达到繁荣和谐的景象,这正是诗人理想中的治国之道。“乃知帝监德,岂在险与夷”总结全文,揭示出真正的帝王之德在于德行而非险要的地势,表达了对以德治国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警示后世统治者要重视民心,以德服人,而非单纯依赖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