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讳不语,元结谤于文。
子固当承父,臣其可讪君。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 阮的作品,名为《读浯溪碑》。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鲁恶吴同姓”一句,指的是历史上的鲁国与吴国虽然同姓(都是周朝的姬姓后裔),但却相互之间充满了敌意。这里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无奈。
“唐嫌肃抚军”则是指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疑虑过李靖(字肃)平定突厥的功绩,暗示着即便是功勋卓著的人物,也难逃猜忌。这两句共同构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背景,让人感受到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和险峻。
“仲尼讳不语”中的“仲尼”乃孔子的字,指的是孔子对某些问题保持沉默,不愿多言。这里可能是作者借孔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无法直言的社会现实持有同样的态度。
接下来的“元结谤于文”则是说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称东坡居士)因其文章才华横溢,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这里可能是在表达对苏轼遭受不公待遇的同情。
“子固当承父,臣其可讪君”两句,是在讨论继承与批评的问题。意指作为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成果,而作为臣子则有责任去匡正君主的过失。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传承和道德批判的深刻思考。
最后,“空令忠义士,叹息异吾闻”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忠诚而又坚守信念之士的无奈与赞赏。他们虽然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但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同情,也反映出作者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感慨。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投射,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春风吹江春雪晴,茶官放船明日行。
奉祠过我索长句,把酒出饯钟陵城。
沈郎有母华亭住,三载思家不归去。
侧身东望白云飞,长绕九龙峰顶树。
今年报政上京华,还种北堂萱草花。
不学江州白司马,直将哀怨寄琵琶。
愧我梁园老宾客,与尔从来未相识。
稍待金芽入贡馀,纱帽笼头共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