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园名待隐,专待主人归。
岩花如共语,山石故相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实践,通过对待隐园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园中自然景物与隐士心境的和谐统一。
首句“嘉园名待隐”,点明了待隐园的美好名声和隐士对其的期待,预示着园中将有一番静谧而美好的隐居生活等待展开。接着,“专待主人归”一句,强调了园子的主人是这里的灵魂,只有主人归来,园子的生命才得以显现。
“此日真归隐,名园竟不违”两句,表达了真正的归隐者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名园也未辜负他的期待,实现了他内心的愿望。这里不仅赞美了园子的美,更体现了归隐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岩花如共语,山石故相依”描绘了园中自然景物与人的互动,岩花仿佛在与人交谈,山石也似乎在陪伴左右,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亲密的氛围。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朝市都忘却,无劳更掩扉”则是对隐居生活的理想化描述。在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中,朝市的喧嚣被遗忘,门扉也不再需要关闭,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不仅是对待隐园的赞美,也是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待隐园的美丽与和谐,以及隐士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雨过青山麓,溪流涨新绿。
麦熟雉将雏,桑老蚕上簇。
荷锸朝出耕,释耕还读书。
行行负薪诵,咄咄带经锄。
门无石壕吏,户有毕卓瓮。
客至辄倾尝,嬉笑杂嘲讽。
此非桃花源,乃是朱陈村。
儿女毕婚嫁,含饴弄诸孙。
于戏髯张非画史,才比中郎亦无子。
空留遗墨在人间,竹屋荒凉月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