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褒贬(bāo biǎn)的意思:褒贬是指对事物进行评价,分别表示赞扬和批评。
倍蓰(bèi xǐ)的意思:倍数增加
不必(bù bì)的意思:不需要;没有必要
处子(chǔ zǐ)的意思:指未有过性经验的人或事物。
春秋(chūn qiū)的意思: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
大旨(dà zhǐ)的意思:主要内容或核心观点
风俗(fēng sú)的意思:指一定地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风尚。
好色(hào sè)的意思:形容人贪恋美色,好色情。
竞艳(jìng yàn)的意思:指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华丽或艳丽,形容各种事物争相显露光彩。
历观(lì guān)的意思:历经观察、观察历史变迁。
邻家(lín jiā)的意思:指与自己家相邻的家庭,也泛指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家。
史传(shǐ chuán)的意思: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记载、传说、故事等。
失出(shī chū)的意思:指失去了应有的位置或地位,被排挤、边缘化或被忽视。
私奔(sī bēn)的意思:指两个人暗中携手离开,特指男女私自离家出走,通常是为了逃避家庭、婚姻或其他束缚。
司马(sī mǎ)的意思:指能力出众、有才华的人。
文君(wén jūn)的意思:指善于文学、才艺出众的女子。
邪正(xié zhèng)的意思:指邪恶和正义并存,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有正义的一面。
刑罚(xíng fá)的意思:指法律对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一时(yī shí)的意思:一小段时间内,暂时的。
越礼(yuè lǐ)的意思:超过规定的礼节,越过界限
真知(zhēn zhī)的意思:真正的知识或智慧。
知音(zhī yīn)的意思:知己,好朋友
作俑(zuò yǒng)的意思:指用人作为祭品或牺牲品,多用于比喻人被利用或牺牲。
这首诗《读史》由清代诗人缪烜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礼法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接着,“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则以阮籍的好色行为,以及他周围人对此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社会对于性欲的不同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这句话强调了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醒人们要分辨是非,坚守正道。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意味着在面对不正之风时,人们应保持独立思考,不必盲目跟从,即使是在小节上也要坚持原则。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指出法律与道德评价有时会存在偏差,需要谨慎对待,避免因一概而论而造成不公平。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发现其中不乏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些见解值得被记录和传承。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才华的过分推崇,导致了对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强调了道德与礼法的重要性。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才华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礼法的约束,从而引发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总结道这种风气的形成,责任在于那些率先打破常规的人,即“作俑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解读,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礼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痴牛呆女,谩恩深情远。一岁惟能一相见。
纵金风玉露,胜却人间,争奈向、雪月花时阻间。
幽欢犹未足,催度桥归,乌鹊无端便惊散。
别后欲重来,杳杳银河,空怅望、不胜凄断。
最可惜、当初泛槎人,甚不问、天边这些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