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石楼新雨》
《石楼新雨》全文
明 / 于慎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谷城峰下晚霞沉,黄石楼头暮雨深。

正见氤氲远岫,旋看飒沓平林

朝廷可下捐珠诏,田野空为种豆吟。

纵获西成民已困,只应重雨栎阳金。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朝廷(cháo tíng)的意思:指国家政权的中心,也可以指官方机构或政府。

栎阳(yuè yáng)的意思:指勇猛、刚强的精神或意志。

楼头(lóu tóu)的意思:楼头指的是位于楼房顶部的部分,也可以引申为最高的位置或最前沿的地方。

暮雨(mù yǔ)的意思:指在傍晚或黄昏时下的雨。也用来比喻最后的希望或最后的机会。

平林(píng lín)的意思:指平坦的原野或平地

飒沓(sà tà)的意思:形容声音洪亮、有节奏,连续不断。

石楼(shí lóu)的意思:指坚固耐用的建筑物或防御设施。

田野(tián yě)的意思:指农田、农村。也可用来比喻广阔的领域或广阔的心胸。

晚霞(wǎn xiá)的意思:指在太阳落山后,天空出现的红色或金黄色的云彩。也常用来形容某种美丽的景色或氛围。

西成(xī chéng)的意思:西进,向西方前进

下晚(xià wǎn)的意思:下晚指的是天色已晚,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

氤氲(yīn yūn)的意思:指烟雾、气体等在空气中弥漫蔓延的样子。

远岫(yuǎn xiù)的意思:比喻目标或远方的事物。

正见(zhèng jiàn)的意思:指正确的见解和观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谷城峰与黄石楼在傍晚时分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首联“谷城峰下晚霞沉,黄石楼头暮雨深”以“沉”和“深”两个字,生动地刻画出晚霞渐暗、暮雨渐浓的氛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意境。颔联“正见氤氲生远岫,旋看飒沓满平林”进一步描绘了烟雾缭绕的山峦和风吹叶动的森林,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动态美。

颈联“朝廷可下捐珠诏,田野空为种豆吟”转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借古代帝王赐予珍珠的典故,暗示了统治者对民间疾苦的忽视,以及农民在艰难环境下仍坚持耕作的生活状态。尾联“纵获西成民已困,只应重雨栎阳金”则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即便丰收也无法解决民众的困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于慎行
朝代:明   字:可远   籍贯:明山东东阿   生辰:1545—1607

(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猜你喜欢

苦雨

积忧遂成阴,昏色遍苍莽。

我醉忧已忘,天地当开朗。

何以酒醒后,犹然在檐上。

云是方春时,暗助草木长。

凝阴而无阳,亦非善培养。

岂因世道非,寰宇盈魍魉。

日月不照临,星辰羞布象。

每睹万类心,俱称上天广。

移转亦何难,梦梦如抱怏。

地底周雷声,骄乌绝心想。

四望如无馀,举意同罗网。

安得最高峰,云外独来往。

(0)

送高安辛圣祥谒后林

论相何如只论心,无心无相更难寻。

清风独卧羲皇上,床下明朝拜后林。

(0)

大行皇帝挽词五首·其一

创始昌陵汉,中兴高庙尧。

登遐皆十月,扬烈擅三朝。

再造煌煌业,参侔浩浩霄。

中兴兼创始,二帝侑逍遥。

(0)

赵君宝宣慰别三十五年矣末由再晤近张倩仲实转似西湖诗图乃知吟啸湖山之乐辄为五诗奉答·其一南屏书院

南屏环拥翠云堆,谁遣精庐特地开。

祭酒先生甘隐遁,燃藜太乙忽飞来。

胸中礧磈五千卷,门外芙蕖十万栽。

白日竟抛妻子去,群仙携手上瑶台。

(0)

和陈无逸中秋风雨·其一

身似浮槎何足绊,家同堕甑不须看。

枉裁白发三千丈,可奈青泥八百盘。

(0)

四安道中所见·其十一

薄酒三杯醉不成,雨敲疏瓦见分明。

破衾判作空阶滴,滴到乾时也解晴。

(0)
诗词分类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诗人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汤思退 殷英童 周孚先 萧道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