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以科举计,本避农与商。
周之士也贵,里选而论乡。
上人能用之,身尊道弥昌。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士人的重视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诗中提到士人原本可能避开农耕和商业活动,转而追求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普遍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阶层的重视以及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诗的前两句“士以科举计,本避农与商”点明了士人追求科举而非传统农业或商业的原因。接着,“谋利则皆然,役役真可伤”表达了对这种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行为的担忧,认为这种不断奔忙于追求利益的状态是值得同情和反思的。
后四句“周之士也贵,里选而论乡。上人能用之,身尊道弥昌”则提到了周代的士人制度,强调了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其品德和能力,而非仅仅看重出身。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中人才选拔和使用方式的期待,即高层能够识别并重用真正有才能的人,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宋代)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状态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人才选拔机制的向往。
孤鸿万里身,飞来到何处。
渭水沙寒野草枯,不敢栖他上林树。
上林树里玉为巢,太液波光刷羽毛。
翠鸟不知生处乐,一心贪恋此游遨。
衔粉蹋花殊未已,金丸珠网忽相遭。
忽相遭,无处避。
巢倾卵覆身首分,死骨纵横中野弃。
寒沙枯草人不过,孤鸿此处方婆娑。
不恨少稻粱,所喜无网罗。
孤鸿孤鸿奈尔何,孤鸿孤鸿奈尔何。
尝闻楚粤交,积水之所汇。
我来当五月,雨过百川会。
奫沦讵有底,磅礴信无外。
日月互吞吐,风云时霮䨴。
夷夏斯界限,江汉相襟带。
吴樯与蜀柂,飘忽风雨快。
平生独往意,颇觉空眼界。
孰云吞八九,胸中不芥蒂。
行当登日观,一览瀛海大。
铁岭负青天,岝崿耸岭背。
峰连削壁险,路入倾崖晦。
兵家矜却笠,地势雄守隘。
束马贯层峦,贾勇陟危塞。
山盘鸟道纡,磴转硖角对。
沓石堕仍倚,飞泉散复汇。
鸣蝉响清越,树密昼阴暧。
力前忽斗下,猛进眩反退。
折趾谅不辞,我仆嗟已殆。
三关信雄杰,乘鄣此亦最。
山形接北荒,边琐通恒代。
缅昔豺虎斗,百战争要害。
设险殃万民,茫茫咎真宰。
新年半月雨不歇,连巷春泥马蹄没。
差池已过赏灯时,金尊玉管花空发。
娄东刺史趁新晴,特促然灯照夜明。
珠箔舞残初见月,红窗歌转乍闻莺。
六街九陌灯光晓,海城今夜春生早。
不是官衙恣宴游,为民预祝秋成好。
对景翻教忆去年,此时听雨正高眠。
华灯却掩春宵寂,谁道秋来更可怜。
九月十月风雨恶,到处田畴尽萧索。
卖男鬻舍仅供粮,那有馀钱更行乐?
闻说言官特疏求,减租诏下可无愁。
不辞彻夜笙歌沸,及此风光乐未休。
乐事无多忧转续,书生迂愿何时足。
乞取蟠螭玉九枝,携来遍照流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