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声三首·其三》全文
- 注释
- 莫憎:不要厌恶。
苦调:悲苦的曲调。
酸辛:过于悲苦。
月思:月夜的思念。
霜哀:寒霜之哀。
可人:动人。
村路:乡村小路。
小家:寻常人家。
此客:这样的情景。
溧阳少府:溧阳的少府大人。
前身:前身或来源。
- 翻译
- 不要厌恶那过于悲苦的曲调,即便是月夜的寒霜之哀,也自有其动人之处。
在乡村的小路上,寻常人家难得有这样的情景,溧阳的少府大人,或许就是这情景的前身。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蛩声三首(其三)》。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蛐蛐鸣叫声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触和情感体验。
“莫憎苦调太酸辛”,这里“苦调”指的是蛐蛐发出的声音,“酸辛”则形容这种声音带给人的感觉,似乎在说不要嫌弃这些声音太过于悲伤或辛酸。诗人可能是在借蛐蛐的鸣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易察觉的忧愁。
“月思霜哀亦可人”,这句中,“月思”、“霜哀”都是形容蛐蛐鸣叫声在特定环境下的感觉,诗人认为这样的声音也是很有情感的。这里的“亦可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声音有一种共鸣和欣赏。
“村路小家无此客”,这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人的小屋中没有来访的客人,但蛐蛐的声音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陪伴。在这里,“此客”指的是蛐蛐,而非人类。
“溧阳少府是前身”,这句中的“溧阳少府”可能是指诗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或官职。“是前身”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似乎在说诗人的过去与现在有一种联系,蛐蛐的声音也许唤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小生命声音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独到的情感体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