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文
唐 / 李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wàngtiānménshān
táng / bái

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shuǐdōngliúzhìhuí

liǎngànqīngshānxiāngduìchūfānpiànbiānlái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碧水(bì shuǐ)的意思:指清澈透明的水,也用于形容美丽的水景。

楚江(chǔ jiāng)的意思:楚江是指中国古代楚国的江河,用来比喻英雄豪杰。

东流(dōng liú)的意思:指水向东流动,比喻事物顺利发展或人才向有权势的地方集中。

孤帆(gū fān)的意思:指独自行动或独自承担风险。

两岸(liǎng àn)的意思:指海峡两岸,特指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

门中(mén zhōng)的意思:指在某个特定的群体或行业中,处于中间地位或中心位置。

青山(qīng shān)的意思:指山脉或山岭,也可用来形容山色葱翠、景色美丽。

日边(rì biān)的意思:指日出的地方,也指东方。

山相(shān xiāng)的意思:形容山势、山形。

天门(tiān mén)的意思:指高门大户,豪华富贵的住宅。

相对(xiāng duì)的意思:相对表示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或对比的状态。

一片(yī piàn)的意思:形容某种状态或情景下的整体一致或一片景象。

中断(zhōng duàn)的意思:指被打断或中途停止,表示某种活动或过程被干扰或中止。

注释2

1、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天门山一带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至此,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
长江天门山被江水从中劈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又在北面折回。
两岸的青山对峙而出,一只孤独的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开篇“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便以宏大的气势勾勒出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天门似一道裂口,将江水挟制而出,显示出大自然的磅礴与神奇。“碧水东流至北回”则是对这股江水进一步的刻画,它不仅奔腾不息,而且有着自己的规律,似乎在展示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和自在。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更增加了一份静谧与平衡。山峦起伏,与之相对峙立,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幅对称画,既是动态水流的映衬,也是静止山色的一种呼应。

最后,“孤帆一片日边来”则是在这样的景象中点缀上一抹生动的色彩。孤独的帆船,在夕阳的辉映下缓缓驶来,似乎带着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无限的憧憬。这不仅是对眼前风景的一种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语言流畅自然,意境辽阔,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朝代:唐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生辰:701年-762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送鲁公卷之汶阳

投策上前坂,薄暮寒云滋。
华毂不可停,奈此长相思。
雁影正疾逝,马鸣一何悲。
归期无淹留,黄花殊未衰。

(0)

游昆罗山寺二首

木落关洒淡,天高更雁翔。
凝笳乱流水,归马得斜阳。
尊罍当白露,旗旆卷清商。
山径作许好,寒花浑欲黄。

(0)

奉圣念老得法于大通禅师游行十年归以其法接

从教白浪长浮天,脚根饱踏吴江船。
晋人初不知祖令,拍手施与龙山禅。

(0)

过智海呈陈无已

暂展经奁试茗芽,共怜日日困尘沙。
木鱼梦觉响晴景,铁凤雨余翔落霞。
漠漠清香萦暮竹,萧萧宴几近幽花。
道人槌拂总无用,身世俱忘鬓已华。

(0)

怀谨常三首

今晨讵复懒,要与阿戎谈。
寒温今且置,竟论后三三。

(0)

向赵圣源请赋云壑诗会余东去西来匆匆不暇今

王孙吾辈人,著身一云壑。
五斗炊官仓,糟丘初不恶。
天公亦好奇,与著寻山屩。
大笑杜陵翁,不嗔驴失脚。
一来看都梁,几见胡雁泊。
吾昔边头归,淮南秋水落。
白鱼能许肥,宿昔鱠叶薄。
枨香已思侬,吴虀真可作。
谁言会面初,晤语如有昨。
丹青可尽年,此事要商略。

(0)
诗词分类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诗人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刘恒 刘秀 甄氏 祢衡 刘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