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淑桑鸮变,言忠黍貊亲。
此心能勿舍,何地不归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中的第一首,题为“送虞司理赴官辰州”。诗中以辰溪路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虞司理前往辰州任职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寓含了对当地人民历史渊源和淳朴民风的感慨。
"窈窈辰溪路"描绘了辰溪之路深远而幽静,暗示了友人将要踏上的一段未知而神秘的旅程。"秦人此避秦"暗指辰州曾是秦朝时期的人们为躲避战乱而来,隐含着历史变迁和流离失所的主题。
"子孙为洞户,世系本王民"进一步说明辰州居民的来历,他们虽然居住在山洞之中,但根源上都是皇室之民,体现了对当地人民尊贵血统的尊重。
"问淑桑鸮变,言忠黍貊亲"通过询问当地风俗,赞美了辰州人民的善良和忠诚,如同桑鸮(一种鸟)般温顺,对待他人如亲人般亲切,表达了对虞司理与当地百姓和谐共处的美好祝愿。
最后两句"此心能勿舍,何地不归仁",表达了诗人希望虞司理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仁爱之心,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友人的期许。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寓含了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暮春三月侍邕州,漫说星文似可愁。
几见太阴偏犯毕,堪怜洪水正横流。
自嗤捧土难援溺,肯信乘桴好远游。
故国不知今底事,观澜谁坐四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