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三空:佛教术语,指空性、无我、无常三个概念,表示对世俗观念的超越。
势孤雄:形容领悟者在修行路上的孤独且强大状态。
得道:佛教中指通过修行达到真理或觉悟的状态。
殊称:特殊的赞誉或称号,表示修行成就的肯定。
超天:超越天道,通常指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
自在公: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表现出修行者的高超境界。
- 翻译
- 修行中三空境界难以达到,领悟时显得孤独而强大。
一旦获得大道,便有特殊荣誉,超越天道,自由自在。
-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高僧晁迥所作,名为《具足观修诀》。诗中蕴含深厚的禅宗思想和哲理,通过对“空”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与真理的独到见解。
首句“三空一不空”,可以理解为在佛教中的“空”概念之上,更进一步地探讨存在的本质。这里的“空”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是相互依存、因缘和合的状态。而“一不空”则可能暗示着某种超越世俗逻辑的真实存在,或者是指心灵的觉悟和精神的自由。
接着,“悟入势孤雄”,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深邃哲理的领悟,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立不羁的心境。这里的“势”可能指的是道法自然的规律,而“孤雄”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立和超脱。
第三句“得道加殊称”,说明了当一个人达到这种深刻的悟性之后,他便获得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地位和荣誉。这里的“道”指的是禅宗中的真理或觉悟,而“殊称”则是对于这一状态的特别尊崇。
最后,“超天自在公”,则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的一种赞颂,意味着他们已经超越了世间的一切束缚,达到了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和自主。这里的“超天”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超脱,更是精神层面的解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空”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真理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所达到的高妙境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雪中呈范景仁侍郎
羁游亦何乐,幸此贤主人。
东斋暖且深,高眠不知晨。
开门惊照曜,舞雪方缤纷。
繁云覆庭庑,落势一何匀。
霏微本无着,积叠巧相因。
万类忽同色,九衢净无尘。
园林开组练,观阙堆琼珉。
虫书散鸟足,缟带翻车轮。
远游浩千里,欲出迷四邻。
谁言助春农,亦善欺客贫。
赖我古君子,高谈吐阳春。
方当庇华屋,岂忧无束薪。
表弟程之邵奉议知泗州
马有千里足,所愿百里程。
马心自为计,安用终日行。
何人志四方,欲买千金轻。
吾弟有俊才,见事心眼明。
二年坐北部,万口传佳声。
谈笑顽狡伏,何曾用敲榜。
艰难得铜虎,洗眼长淮清。
民事不足为,但当食鱼烹。
负重贵馀力,过饱多伤生。
不见大路马,垂头畏繁缨。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一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
从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
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爱此忽忘归,愿兄且三年。
我去已匆匆,兄来亦崩奔。
永怀置酒地,绕郭多云烟。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十
诸妄不可赖,所赖惟一真。
内欲求性命,油然反清淳。
外将应物化,致一常日新。
商于四父老,携手初逃秦。
翻然感汉德,投足复践尘。
出处盖有道,岂为诸吕勤。
嗟我千岁后,澹然与之亲。
还将山林姿,俯首要路津。
囊中旧时物,布衣白纶巾。
功成不归去,愧此同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