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鸟亦知随世变,鸦鸣何少鹊何多。
《陈平山鹊噪诗以此答之·其二》全文
-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继盛所作,名为《陈平山鹊噪诗以此答之(其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然界的鸟鸣与社会现象相联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
首句“好音惟恐隔深树”,诗人以“好音”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言论,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保护之情。然而,“惟恐隔深树”则暗示了这些美好事物可能被外界环境所遮蔽,难以被人听到或理解,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忧虑。
接下来的“一听恶声共弹罗”,则将恶声比作有害的言论或行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负面信息时的反应——如同在织布时发现瑕疵立即剔除一样,迅速地进行批判和纠正。这反映了社会对于不正之风的警觉与抵制。
“啼鸟亦知随世变”,这一句通过啼鸟的鸣叫来象征自然界的变化,暗示了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迁之中。鸟儿的啼鸣或许能预示着季节更替或是环境变化,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感观察。
最后,“鸦鸣何少鹊何多”,以鸦鸣稀少、鹊鸣众多的形象对比,寓意着在社会中,负面声音相对较少,而正面、积极的声音却异常丰富。这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赞美,也可能是对某些现象的隐晦批评,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能量的声音往往更为突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鸟鸣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精神。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