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曾通钜野,宋已赋黄楼。
策谁陈贾让,佑独吁阳侯。
所恃茭兮楗,还虞伏与秋。
未观愁弗置,观亦祗增愁。
安舆(ān yú)的意思: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乘时(chéng shí)的意思:抓住时机,利用时机。
大投(dà tóu)的意思:形容投资金额巨大,规模庞大。
故路(gù lù)的意思:指旧日曾经走过的路,也可指往事。
近岁(jìn suì)的意思:接近新的一年
久湮(jiǔ yān)的意思:长时间被掩埋或忘却。
钜野(jù yě)的意思:形容事物巨大、辽阔。
无术(wú shù)的意思:指没有才能、没有本领。
徐州(xú zhōu)的意思:徐州之鹿是指徐州的鹿,比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或特权地位而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湮废(yān fèi)的意思:指文化、学问等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或消亡。
阳侯(yáng hòu)的意思:指阳刚之气盛,有威严的男子。
永逸(yǒng yì)的意思:长久、永远地存在。
淤垫(yū diàn)的意思:指水流汇聚成堆的现象,比喻事物积累堆积到一定程度。
预防(yù fáng)的意思:在安定的环境中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危险。
禹迹(yǔ jì)的意思:指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痕迹,比喻善政的印迹或治理事物的痕迹。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将往徐州阅河命简亲王奇通阿率众护卫皇太后先至山东灵岩行宫驻跸减从登途八韵纪事》。全诗以“阅河”为主题,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前往徐州视察黄河水情时的感慨和对治理黄河的深思。
首句“禹迹久湮废,尧灾每大投”,以古代治水的两位圣君禹和尧开篇,暗喻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灾害,引出治理黄河的重要性。接着,“汉曾通钜野,宋已赋黄楼”两句,通过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情况,展现了历代君主对黄河治理的重视。
“近岁益淤垫,乘时欲酌筹”点明了当前黄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乾隆皇帝对此的忧虑。接下来,“安舆遵故路,减从指徐州”描述了乾隆皇帝亲自前往徐州视察黄河的决心。
“永逸诚无术,预防要有谋”表达了治理黄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和策略。接下来,“策谁陈贾让,佑独吁阳侯”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治理黄河策略的思考和对神灵的祈求。
“所恃茭兮楗,还虞伏与秋”则提到利用自然条件如茭草和楗木来辅助治理黄河,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最后,“未观愁弗置,观亦祗增愁”表达了面对黄河治理难题的复杂心情,既有希望也有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黄河治理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其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