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
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诗人站在陇阪之上,远眺泾水的景象。开篇“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两句,设定了场景,表明诗人所站之地是一条通往古代秦都(今陕西咸阳一带)的道路。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指示,也暗示了一种历史文化的连接。
接着“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两句,通过对泾水流动特性的描写,传达了水势迅猛、曲折多变的景象。这里的“下濑”指的是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去,“回圻”则形容水流曲折之状,这些生动的字眼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水声,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
然而,在这片面前,诗人却不忘历史的沉重。通过“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两句,诗人提及了历史上的征战与破坏,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战争与荒废景象的反思。“毒流”暗指战争带来的灾难,“泥粪”则是对土地被破坏后的写照,这里的“秦卒毙”和“汉田腴”,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点睛,也揭示了自然与人事的相互作用。
最后,诗人通过“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两句,表达了自己作为行者,对于归属之地的思念以及旅途中的孤独感受。这里的“迷津客”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称,而“怀归轸暮途”,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舍与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历史文化的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幅充满深意的山水画卷。诗人在黄昏时分的观察,不仅是对眼前风光的赞美,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下的心灵独白。
潮生抹沙岸,云薄漏月明。
江头晓色动,鸦起人未行。
扶携度长桥,仰视天宇清。
遥怜系舟人,听我高屐声。
水槛得小憩,一笑拄杖横。
澄漪弄孤影,微风吹宿酲。
湛然方寸间,不受尘事撄。
寄语市朝人,此乐未易名。
小垄瓜蔓绿,短篱梅子黄。
晓风掠水来,吹我醉面凉。
平生萧散意,未觉将迎忙。
溪山供一笑,客主可相忘。
宁当倒手版,聊复据胡床。
太平岂无象,麦饭家家香。
我归亦何有,养气犹轩昂。
那因五斗陈,坐变百鍊刚。
少年志力强,文史富三冬。
但喜寒夜永,那知睡味浓。
庭树风淅淅,城楼鼓鼕鼕。
自鞭不少贷,冻坐闻晨钟。
探义剧攻玉,摛文笑雕龙。
落纸笔纵横,围坐书叠重。
得意自吟讽,清悲答莎蛩。
饥肠得一饼,美如紫驼峰。
俯仰五十年,于世终不逢。
夜半起饭牛,颓然成老农。
束书不更读,蠹简流尘封。
世无袁伯业,太息吾何从。
采药游名山,物外富真赏。
秋关策蹇驴,雪峡荡孤桨。
还乡忽十载,高兴寄遐想。
梦行河潼间,初日照仙掌。
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
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
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
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