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宫词·其十九》
《宫词·其十九》全文
宋 / 张公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柳丝长挂玉栏不须惆怅百花残。

还知三月春虽晚,好从金舆牡丹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百花(bǎi huā)的意思:形容各种各样的花朵齐放。

不须(bù xū)的意思:不必,不需要

惆怅(chóu chàng)的意思:心情郁闷、烦恼不安。

金舆(jīn yú)的意思:形容人的声誉很高,受人景仰。

柳丝(liǔ sī)的意思:指形容柳树枝条柔软、摇曳的样子。

牡丹(mǔ dān)的意思:比喻人才、美女等在某种环境下得以展露才华或美貌。

三月(sān yuè)的意思:指春季三个月,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时间或者某个事物的阶段。

御柳(yù liǔ)的意思:指掌管、管理柳树,比喻掌握权柄,管理事务。

玉栏(yù lán)的意思:指美好的事物或境地。

翻译
皇家柳树的枝条长长地垂挂在玉色的栏杆上,
不必因为百花凋零而感到伤感。
注释
御柳:指皇家园林中的柳树,常用于象征皇权或春天的到来。
丝长挂:形容柳条柔软且长,随风飘动。
玉栏:精致的白色栏杆,可能指宫殿或园林中的装饰。
惆怅:因失落或哀愁而心情沉重。
百花残:各种花朵凋谢,春季即将过去。
三月春虽晚:虽然已经是三月,但春天还未完全结束。
金舆:华丽的马车,常用来代指皇帝出行。
看牡丹:欣赏牡丹花,牡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富贵和吉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皇宫中春日游乐的画面,通过对御园中柳丝和牡丹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

"御柳丝长挂玉栏,不须惆怅百花残。" 这两句开篇先设定了一个皇家园林的场景,其中“御柳”二字即点出了环境的高贵,"丝长挂玉栏"则形象地描绘出柳丝随风轻拂而下,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而“不须惆怅百花残”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的珍视,不必为即将凋谢的其他花朵感到惆怅。

"还知三月春虽晚,好从金舆看牡丹。" 这两句则是对时间和观赏对象的转换。“还知”表明诗人对时节的敏感和把握,“三月春虽晚”暗示了春天虽然已经较晚,但仍旧值得欣赏。而“好从金舆看牡丹”则进一步强调了皇家游乐的特点,"金舆"象征着皇家的尊贵,"看牡丹"则是对美景的专注和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御柳与牡丹的描写,以及对春天时光的珍视,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和闲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艺术享受。

作者介绍

张公庠
朝代:宋

张公庠,字元善。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两宋名小集》卷三二三《张泗州集》序)。嘉祐八年(一○六三)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临川先生文集》卷五一《奏举人张公庠著作佐郎制》)。哲宗元符元年(一○九八)知晋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三年,徙知苏州(明正德《姑苏志》卷三)。又知邛州(《能改斋漫录》卷一六)。晚年提举南京鸿庆宫。有《张公庠宫词》一卷。 张公庠诗,据汲古阁影抄宋书棚本《张公庠宫词》、《四库全书》本《张泗州集》以及《能改斋谩录》所录,合编为一卷。
猜你喜欢

猎骑辞

早辞平扆殿,夕奉湘南宴。

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

蚕饥使君马,雁避将军箭。

宝柱惜离弦,流黄悲赤县。

理钗低舞鬓,换袖回歌面。

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

所嗟故里曲,不及青楼宴。

(0)

长安夜游

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

千乘宝莲珠箔捲,万条银烛碧纱笼。

歌声缓过青楼月,香霭潜来紫陌风。

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

(0)

友人山中梅花

南国看花动远情,沈郎诗苦瘦容生。

铁心自儗山中赋,玉笛谁将月下横。

临水一枝春占早,照人千树雪同清。

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

(0)

送薛少卿赴青阳

我爱陶靖节,吏隐从弦歌。

我爱费徵君,高卧归九华。

清风激颓波,来者无以加。

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

数奇时且乱,此图今愈赊。

贤哉薛夫子,高举凌晨霞。

安民即是道,投足皆为家。

功名与权位,悠悠何用誇。

携朋出远郊,酌酒藉平沙。

云收远天静,江阔片帆斜。

离怀与企羡,南望长咨嗟。

(0)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0)

郊野

蓼水菊篱边,新晴有乱蝉。

秋光终寂寞,晚醉自留连。

野湿禾中露,村闲社后天。

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笺。

(0)
诗词分类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诗人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