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庭下香时起,玉在人前坐亦凉。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将 使 契 丹 九 日 对 酒 怀 子 瞻 兄 并 示 坐 中 宋 /苏 辙 黄 华 已 向 初 旬 见 ,白 酒 相 携 九 日 尝 。萸 少 一 枝 心 自 觉 ,春 同 斗 粟 味 终 长 。兰 生 庭 下 香 时 起 ,玉 在 人 前 坐 亦 凉 。千 里 使 胡 须 百 日 ,暂 将 中 子 治 书 囊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日(bǎi rì)的意思:指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百天。
白酒(bái jiǔ)的意思:指未经勾兑、掺杂的纯粹酒精饮料,也用来比喻纯正、纯洁的事物。
初旬(chū xún)的意思:初旬指每个月的前10天左右,也可以用来形容时间很短暂。
斗粟(dǒu sù)的意思:斗粟意指争夺粮食,比喻人们为了生存而争斗。
胡须(hú xū)的意思:指胡子,指男子的胡须。
黄华(huáng huá)的意思:指黄色的花朵,比喻虚荣、浮华的外表。
九日(jiǔ rì)的意思:指时间短暂,形容事物转瞬即逝。
兰生(lán shēng)的意思:形容人品质高尚、操守正直,像兰花一样清香。
里使(lǐ shǐ)的意思:指内部人员或内部力量对外部进行施加影响或控制。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书囊(shū náng)的意思:指才学渊博、知识丰富的人。
相携(xiāng xié)的意思:一起前进,共同努力
一枝(yī zhī)的意思:指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一支。
中子(zhōng zǐ)的意思:中子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或物。它强调在某个团体或事件中起着重要中心的作用。
自觉(zì jué)的意思: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状态或责任。
- 鉴赏
这首宋诗是苏辙在出使契丹期间,于重阳节之际,怀念兄长苏轼而作。诗人以黄花盛开、九日品酒为引,表达了对兄长的深深思念和敬仰之情。
首句“黄华已向初旬见”,描绘了重阳时节菊花盛开的景象,黄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初旬则点明了节日的到来。次句“白酒相携九日尝”写诗人与友人一同饮酒,庆祝佳节,暗含对兄长未能共度的遗憾。
“萸少一枝心自觉”,这里的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诗人因缺了一枝茱萸而感到不完整,流露出对兄长的思念。接着,“舂同斗粟味终长”比喻兄长的品格如同斗粟般深厚,即使远在他乡,其精神影响深远。
“兰生庭下香时起,玉在人前坐亦凉”运用了兰香和美玉的意象,表达对兄长才情的赞美,即使不在眼前,他的风范仍令人敬仰。“坐亦凉”更是借物抒怀,表达对兄长的敬仰使得周围环境都显得清雅。
最后两句“千里使胡须百日,暂将中子治书囊”直抒胸臆,诗人作为使者出使远方,百日未归,只能暂时将兄长的教诲铭记在心,激励自己在异国他乡坚守使命。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重阳节的场景,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兄长的怀念和敬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兄弟情谊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春水泛舟
春流活可临,春舟轻可刺。
川云供啸咏,草树参幽思。
舞雩达士风,脩禊骚人致。
我虽高居者,不可无此意。
时惟几务閒,况复春景媚。
如油波蘸绿,似黛山含翠。
筌忘鱼自乐,机泯鸥不避。
任行止亦佳,兴在空澄际。
读贞观政要
君子慎言行,其发乃枢机。
出身发乎迩,千里应在兹。
所以古圣王,左右史有司。
匪惟记善恶,亦以谨起居。
遥遥三代下,不乏为君师。
汉文唐太宗,高山予仰跂。
汉帝质无忝,唐皇文有馀。
至今政要书,炳然法则垂。
求贤与纳谏,简编多令仪。
独于观史事,不能我无疑。
文皇信英辟,易理岂不知。
九皋鹤闻野,荣辱应不迟。
讵藉金匮藏,却观知所为。
遂良执简记,传信恒于斯。
秘之不与观,固也非达宜。
礼云记动言,非礼戒宴私。
不观史何据,或者其未思。
善哉刘洎言,人君日月齐。
设遂良不记,天下皆记之。
复如封宇文,至唐皆进规。
使其记隋事,笔应多诡辞。
岂能掩炀恶,炀恶谁直书。
《读贞观政要》【清·弘历】君子慎言行,其发乃枢机。出身发乎迩,千里应在兹。所以古圣王,左右史有司。匪惟记善恶,亦以谨起居。遥遥三代下,不乏为君师。汉文唐太宗,高山予仰跂。汉帝质无忝,唐皇文有馀。至今政要书,炳然法则垂。求贤与纳谏,简编多令仪。独于观史事,不能我无疑。文皇信英辟,易理岂不知。九皋鹤闻野,荣辱应不迟。讵藉金匮藏,却观知所为。遂良执简记,传信恒于斯。秘之不与观,固也非达宜。礼云记动言,非礼戒宴私。不观史何据,或者其未思。善哉刘洎言,人君日月齐。设遂良不记,天下皆记之。复如封宇文,至唐皆进规。使其记隋事,笔应多诡辞。岂能掩炀恶,炀恶谁直书。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8267c67d4ba8cc8960.html
镜喻
一镜照如是,千镜亦如是。
问汝镜中人,奚以别彼此。
人本能照镜,谓镜能照人。
一二二而一,谁知疏与亲。
对镜趺而坐,相忘各自然。
香闺曼睩人,却与辨媸妍。
人訾今镜新,云是古镜好。
是谓失其珠,而数他人宝。
明镜暗其背,是以纳万象。
设令通体明,一物不能状。
见镜斯镜照,是照不在镜。
寂灭见照根,炯然常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