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喜吼万慧均二公从匡庐奉佛舍利还·其四》
《喜吼万慧均二公从匡庐奉佛舍利还·其四》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当实处俱成幻,万法虚时亦是真。

须信舌头没骨,撑起如来法轮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当实(dāng shí)的意思:指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言出必行。

法轮(fǎ lún)的意思:法轮指的是佛教中的法轮,比喻佛法的传播或事物的运行。

没骨(méi gǔ)的意思:指人性格软弱,没有骨气,缺乏坚持和毅力。

如来(rú lái)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具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特质。

舌头(shé tou)的意思:指能言善辩、口才好的人。

万法(wàn fǎ)的意思:指法律、规章制度等各种法则和条文。

正法(zhèng fǎ)的意思: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正当的法律程序。

正当(zhèng dāng)的意思:合乎道义、符合法律、符合规定的。

鉴赏

这首诗深蕴禅理,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法中的核心概念。首句“正当实处俱成幻”借用现实与幻象的对比,强调了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次句“万法虚时亦是真”,则在否定虚幻的同时,又揭示了在万法虚无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即超越表象的真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人生的本质。

后两句“须信舌头原没骨,撑起如来正法轮”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精髓。这里,“舌头”象征着语言或教义的传播,而“没骨”则暗示了其无形无质的本质,强调了佛法的教义并非依赖于物质载体,而是超脱于形式的存在。通过“撑起如来正法轮”的比喻,诗人表达了佛法如同正法之轮,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内在的真理和指引始终不变,如同佛陀所传的教义,永远指引着众生向善向真。

整体而言,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佛教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洞察,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虔诚信仰。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佛法中关于空性、真如和言语的智慧,以及对真理持久不变性的肯定。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送张司丞有功北上

北风吹动宝刀初,短别江城念有馀。

知己不因长会面,论心只欲屡题书。

征帆未及春先到,乡梦须教岁并除。

君若逢人谈姓字,知余京国旧交疏。

(0)

赋得花朝遇雨

春阴偏是趁今朝,妒暖馀寒尚自饶。

花意如人初中酒,柳容似冻未舒条。

踏青游屐方微湿,听雨吟魂却暗销。

烟里空濛飞翠冷,纵无红紫亦堪描。

(0)

送周尚宝以宁夏事谪潮阳尉

鸡肋官仍薄,羊肠路转难。

可怜秦逐客,更远楚江干。

事去空谈剑,忧来尽指冠。

潮阳碑尚在,寂寞待君看。

(0)

咏怀十首·其四

千里乃咫尺,生贤如比肩。

千载乃顷刻,圣起如踵连。

古今何寥泬,援琴扣商弦。

南山有琼芝,五色含云烟。

采之思所贻,岁暮徒潸然。

(0)

宝鸡县张仙洞中长歌行次壁间谢高泉韵

去国何迟迟,青山一丈携。

春风已三月,逐虎桃花蹊。

既闻粪金牛,又传化宝鸡。

仰首笑碧落,拂袖凌丹梯。

左虬右文豹,稳驾无人挤。

如何牧马滨,尚有问津迷。

劳因豚往贺,诡从禽遇奚。

惜哉昆吾锋,徒有斫沟泥。

所以衡门士,折矢释孤麛。

上冈抱黄犊,枢户衣皲犁。

中心藏皓洁,面上蒙黝黧。

家有黄口儿,倚户饥苦啼。

掉头去不顾,吾道无忧栖。

邈哉大雅初,高征供蒸黎。

淳风逝不处,去水无回低。

因思驻吾颜,刀圭丸粉提。

身轻骑八骏,联三十二蹄。

仙人五城楼,玄圃岌而跻。

玉匣简隐诀,金书撷幽题。

誓断区中缘,岂云藏会稽。

九州黑子耳,千载谁能徯。

忽然俯宗国,脊局心予凄。

我有峨嵋家,结茅聊可栖。

且当弥远驾,乐志西山西。

(0)

达公来别云欲上都

艇子湖头破衲衣,秣陵秋影片云飞。

庭前旧种芭蕉树,雪里埋心待汝归。

(0)
诗词分类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诗人
孙原湘 俞樾 祁顺 萨都剌 祝允明 贯休 倪谦 陈与义 王守仁 黄淳耀 解缙 王梵志 樊增祥 汪元量 孟郊 周密 曾巩 刘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