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世(bǎi shì)的意思:百世意为百代,表示永恒、久远。
伯夷(bó yí)的意思:指遵循道义原则,舍弃权力和利益的人。
不刊(bù kān)的意思:不可攻破、不可侵犯、不可摧毁
沉思(chén sī)的意思: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出处(chū chù)的意思:指事物的来源或起源。
东海(dōng hǎi)的意思:指东方的大海,也泛指东方。
俯仰(fǔ yǎng)的意思:低头和抬头的动作,表示对上级或长辈的敬重和顺从。
革命(gé mìng)的意思:指人民为了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而进行的斗争。
节义(jié yì)的意思:指守节守义,坚守正道,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叩马(kòu mǎ)的意思:指奴才恭敬地给主人捶背或驱赶马匹,比喻对权贵或上级巴结奉承。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圣贤(shèng xián)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太公(tài gōng)的意思:指智慧过人、聪明才智出众的人。
呜呼(wū hū)的意思:表示悲伤、叹息、哀悼之情。
西山(xī shān)的意思:指朝西方的山,也比喻远离烦恼、忧虑的地方。
懿德(yì dé)的意思:指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品质。
一出(yī chū)的意思:指事情或情况的发展突然出现,往往带有意外或出乎意料的意味。
英气(yīng qì)的意思:形容人的气质高雅、潇洒,有一种出众的风度和气度。
诛残(zhū cán)的意思:诛杀和残害。
- 鉴赏
这首诗《感兴二十一首(其四)》由元代诗人叶懋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对圣贤出处与节义之美的深刻思考。
首句“太公起东海,伯夷饿西山”以姜尚和伯夷两位历史人物开篇,姜尚在东海起事,伯夷在西山自食其力,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轨迹。姜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最终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而伯夷则因反对商纣王的暴政,拒绝继承王位,最终选择了隐居自尽,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
接着,“殷祀既革命,武王乃诛残”两句,提到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武王的崛起,暗示了历史的更迭和正义的胜利。姜尚作为周朝的功臣,见证了这一历史变革,而伯夷则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动,两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何叩马谏,英气凛莫干”描述了姜尚在关键时刻的谏言,他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圣贤一出处,节义斯得完”强调了圣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高洁的品行和坚定的节操。
“俯仰百世下,懿德两不刊”指出,尽管时间流逝,但姜尚和伯夷的美德依然熠熠生辉,不会被遗忘。最后,“呜呼振伦教,沉思良独难”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难以企及。
整首诗通过对姜尚和伯夷的赞美,探讨了道德、节义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圣贤精神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