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情感的交融。
首句“红阑宛转段家桥”,以“红阑”点明了春天的色彩,暗示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宛转”二字则描绘了桥身的柔美曲线,仿佛是自然界的流畅线条,引人入胜。段家桥作为背景,既增添了地方特色,也预示了接下来场景的展开。
“媚向东风倚病腰”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桥赋予了情感,它似乎在春风中轻盈地摇曳,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柔美,却又不失风韵。这里的“病腰”并非实指身体的病态,而是形象地表达了桥在春风中的轻盈姿态,以及诗人对这种姿态的欣赏和赞美。
“侧鬓西泠看山色,水荭花影上春绡”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诗人站在桥上,侧身向西泠(可能是指西湖的一个地点)望去,山色映入眼帘,与远处的景色相呼应。而“水荭花影上春绡”则描绘了水面倒映出的花影,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随着水面的波动而轻轻摇曳,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和层次感。这里,“春绡”指的是春天的丝绸,用来形容画面上的景致,既体现了季节的特点,也寓意着美好与细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春日里桥边景色的美丽与诗意,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与生命的活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秋夜梦支道林谈秋水篇晓入华山听一雨大师讲楞严
道人近住支公古松下,梦与支公臂常把。
所谈惟有《秋水篇》,所见即是当年马。
将醒未醒闻马嘶,枕席才离眼复迷。
来参法席谈奇梦,影乱朝霞众已齐。
天花几散莲花顶,师即支公师未省。
丹青老手乏神通,难画松间梦时景。
日暮辞归乏笋舆,松花满脚路忘迂。
负来斗粟施香积,此是贫家明月珠。
寄长蘅二首·其二
吾观仕宦人,每每念丘壑。
虽复非真实,兹意或间作。
譬如酒食困,番思茗饮乐。
病苟稍稍去,旋复恣馋嚼。
嗟余困折久,甫得离蔬鳷。
救口犹不遑,何遽厌杯杓。
念吾坚顽姿,本自甘濩落。
兹游非得已,黾勉就人爵。
人生能几何,胡为久薰灼?
宁为沙上鸥,无为笼中鹤。
山灵闻吾言,生平谨然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