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山(běi shān)的意思:北山指的是北方山岭,比喻高山或偏僻的地方。
补过(bǔ guò)的意思:指改正错误,弥补过失。
卜居(bǔ jū)的意思:预测未来并居住
淳朴(chún pǔ)的意思:指人心纯真朴实,不做作,不矫揉造作。
村墟(cūn xū)的意思:指小村庄、小乡镇。也用来比喻局限狭小、闭塞落后的地方。
伐木(fá mù)的意思:砍伐树木。
非难(fēi nàn)的意思:指责、责备。
风俗(fēng sú)的意思:指一定地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风尚。
俯仰(fǔ yǎng)的意思:低头和抬头的动作,表示对上级或长辈的敬重和顺从。
耕田(gēng tián)的意思:耕田是指农民进行农田耕作的活动,也可比喻勤劳努力的工作。
孤游(gū yóu)的意思:独自旅行,孤单地游历。
何必(hé bì)的意思:表示某种行为或做法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
结庐(jié lú)的意思:搭建房屋;建造房屋。
近闻(jìn wén)的意思:指最近发生的事情,近期的新闻。
可行(kě xíng)的意思:指某种行动或计划有可能成功或实施的意思。
旷土(kuàng tǔ)的意思:指荒凉无人的土地或地方。
来哲(lái zhé)的意思:指人们的智慧和才能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具有卓越的见解和智慧。
茅茨(máo cí)的意思:茅茨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住所简陋、破旧不堪。
暮景(mù jǐng)的意思:指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景色,也用来比喻事物的末期或衰落的景象。
南山(nán shān)的意思:指的是南方的山,也可泛指高山。
朋来(péng lái)的意思:指朋友来到,表示友谊之至。
屏山(píng shān)的意思:指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景象。
平畴(píng chóu)的意思:平坦的原野,广阔的平地。
前脩(qián xiū)的意思:指在前面修剪,将树木修整得整齐美观。也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惬心(qiè xīn)的意思:心情舒适愉悦,满足安逸。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三径(sān jìng)的意思:指三条道路,比喻做事情的方法或途径。
山西(shān xī)的意思:指人的心地高尚、品行正直。
山头(shān tóu)的意思:指事物的顶端或最高处。
山水(shān shuǐ)的意思:指自然风景,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人物的美丽和高尚。
山巅(shān diān)的意思:山顶,山的最高处。
深谷(shēn gǔ)的意思:指深山幽谷,比喻困境或危险的境地。
身世(shēn shì)的意思:指一个人的出身和背景。
十数(shí shù)的意思:指十几个或几十个。
数家(shù jiā)的意思:指对多个人或机构进行评估、比较,以确定最好的。
水乐(shuǐ lè)的意思:形容人们在水中嬉戏、游玩。
濯足(zhuó zú)的意思:指洗净脚足,泛指放松休息,解除疲劳。
菟裘(tù qiú)的意思:指用菟丝制成的衣裳,比喻虽然粗陋简单,但也能充饥御寒。
未惬(wèi qiè)的意思:未达到满意的状态
无身(wú shēn)的意思:没有身体或形体,也指没有实体、没有根据或没有依据。
溪流(xī liú)的意思:形容水流清澈、流动不息。
西山(xī shān)的意思:指朝西方的山,也比喻远离烦恼、忧虑的地方。
心期(xīn qī)的意思:心愿、志向。
行舟(xíng zhōu)的意思:指人生旅途中努力向前的行动。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卜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屏山下的生活与心境。
首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点明了居住地点和时间跨度,暗示了诗人在此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接着,“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的遗憾,虽身处近邻,但未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幽远。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描绘了新发现的美景,西山之侧,深谷中开辟出平坦的土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随后,“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几户人家傍水而居,一条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舟行水上,别有一番风味。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赞美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易于开发的土地资源,为接下来的定居计划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诗人决心“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表明了他放弃原有的生活条件,前往深山寻求隐居之地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句“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在山巅砍伐树木建造住所,在北山头安家,于东溪岸边耕种,在西溪中洗涤双脚,过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以及独自行走时的孤独感,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复杂情感。最后,“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及摆脱世俗忧虑的自由与快乐。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表明了诗人不仅满足于个人的隐逸生活,还希望留下著作,启迪后人,弥补过去的错误,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总结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态度,认为在屏山下的生活已经足够丰富,不必再追求远离尘嚣的隐居之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厦门杨石松司马,六艺、星数,无不渊精。顷游嵌城,耳余名,雅蒙爱慕。第欲之官岭表,行期既促,一见末由。切托郑培之二尹致意,情词殷渥,深足铭感,作诗寄怀·其一
家风无敌北而南,列戟门资六艺谙。
元、白名高皆压倒,程、朱道广已同参。
鸣琴和卜羊城治,作画奇从鹭屿探。
结契愿如韩与孟,联吟何日共诗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