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在蓝溪祈更苦,翁缘忧旱又忧渠。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福建南部地区因长时间的降雨而引发的官员和百姓的忧虑与期盼。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地方官吏为治理水患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普通百姓在干旱与雨水交织下的生活状态。
首句“闽南为雨久嗟吁”,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天气状况,以“嗟吁”二字表达了对长时间降雨的无奈与担忧。接着,“守令焦劳已月馀”一句,将视角转向地方官吏,描述他们因持续的降雨而焦虑劳心,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种对官员勤勉工作的刻画,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职责的重视。
随后,“儿在蓝溪祈更苦”一句,将焦点转移到民间,通过一个孩子的形象,展现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祈祷。孩子在蓝溪边的祈祷,既表现了对雨水的渴望,也反映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与虔诚。
最后一句“翁缘忧旱又忧渠”,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翁”指代的是老人,他不仅担忧干旱,还担心雨水过多导致的其他问题。这一句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担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宋朝时期福建南部地区人民在自然环境变化面前的复杂情感与应对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治理能力的期待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万竹轩五章
增城老子,有竹万根。根根扫云,根根成阴。
增城老子,荷锄朝行。锄竹之墩,培竹之萌。
薪竹之枝,遥竹之琴。七八十年,作竹主人。
增城老子,亦到西樵。到九龙岩,蹲岩之腰。
绕岩曲腰,植竹十条。像万竹墩,聊亦逍遥。
增城老子,亦到白沙。白沙先生,谓多竹家。
竹以逼俗,一根则足。况于千竹,况于万竹。
增城老子,亦到石头。石头先生,偕之遨游。
道峰竹墩,老子则留。谓渠家物,谓渠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