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颜长官百咏·其十朱门》
《和颜长官百咏·其十朱门》全文
宋 / 朱继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长楸走马归来,雉挟春骄未应媒。

不信杏梁燕语,日长帘幕有风开。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信(bù xìn)的意思:不相信、怀疑

长楸(cháng qiū)的意思:指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不受贪欲、诱惑的影响。

归来(guī lái)的意思:返回原处或归还原处。

帘幕(lián mù)的意思:指帷幕、帘子,也比喻掩饰、隐藏。

却归(què guī)的意思:表示事物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归宿。

未应(wèi yìng)的意思:没有回应,没有应答

杏梁(xìng liáng)的意思:指家中的长子或才子。

燕语(yàn yǔ)的意思:指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的人。

走马(zǒu mǎ)的意思:走马是指乘马行走,也可指迅速行动或快速推进。

注释
长楸: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古人常用来做道路两旁的行道树。
走马:骑马疾驰。
雉:野鸡。
春骄:春天的野鸡因繁殖季节而显得傲慢。
未应媒:没有回应求偶的信息。
不信:不相信,怀疑。
杏梁:古代建筑中檐下的横梁,燕子常在此筑巢。
双燕语:两只燕子的鸣叫。
日长:白天时间长。
帘幕:窗帘或帐幕。
风开:风吹动帘幕。
翻译
骑着骏马在长楸树下驰骋后返回家中
春天的野鸡骄傲自满,还没有接受媒妁之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朱继芳的作品,展现了春日闲适之情。首句“长楸走马却归来”,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长楸可能指的是远行的旅程,而“走马”则意味着返回,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第二句“雉挟春骄未应媒”,“雉挟”形容花开得正旺,“春骄”指的是春天的美好,而“未应媒”则可能是说这些美景还没有被世人所发现,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纯净。

第三句“不信杏梁双燕语”,这里的“不信”可能表达了一种诗人对燕子之语的玩味或不屑一顾。古代常用燕子来比喻夫妻恩爱,这里“杏梁双燕”的形象生动,暗示了春日里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最后一句“日长帘幕有风开”,则描绘了一幅室内景象。春日阳光温暖,时间仿佛变得悠长,而“帘幕”指的是室内的窗帘或门帘,“有风开”则是说微风轻拂,帘幕随之摇曳,透露出室外的生机与自然。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的感受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朱继芳
朝代:宋   字:季实   号:静佳   籍贯:建宁建安

建宁建安人,字季实,号静佳。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工诗,时人多所称引。有《静佳乙稿》。
猜你喜欢

寿萧东海

乐哉东海老,天与以遐龄。

前一辈人物,为诸生典型。

头因嗜书白,眼不要人青。

岁岁桑蓬旦,人间活寿星。

(0)

八十

一裘一葛一纶巾,包裹父生师教身。

不见分毫裨世界,空遗八十有年人。

老无闻道安可死,间得读书惟一贫。

四万八千毛孔里,从头看得总皆仁。

(0)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

(0)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祇君同病肯相怜。

(0)

东风辞

冻云不凝层冰活,阿香推车上空阔。

龙蛇梦惊鳞甲暖,霰雪影断清光夺。

玉帝手持发生机,驰召东风俾回斡。

东风驾言正月头,先驱持律吹九州。

劳苦万物抱憔悴,嘘呵太和如汗流。

草根暖回土膏动,僵冷尽起寒威收。

习习熙熙远相属,原隰龙鳞吹小绿。

韶光渐深人不知,但见新新自相续。

珠玑零露日缤纷,要助东风力作春。

向使不来慰枯槁,正应合抱皆樵薪。

眼明初破玄冥黑,咄嗟万物回颜色。

何但桃李著荣华,未遗兔葵并燕麦。

万物之命悬东风,谁云兰台敢争雄。

披襟受之不容易,群公不有归我公。

我公人英国尚父,代天与天通肺腑。

夔龙土苴直唾弃,有作自令物鼓舞。

为时生公岂非天,身任重大宁偶然。

气压千官山不动,德行四海春无边。

东风功成看万汇,雨露涵濡宁惜费。

我公经纶亦如春,惠养元元作元气。

万口祝公如一辞,愿公颜朱发常黟。

那知东风共无边,年年会与青春期。

(0)

葡萄

万里殊方种,东随汉节归。

露珠凝作骨,云粉渍为衣。

柔绿因风长,圆青带雨肥。

金盘堆马乳,樽俎为增辉。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黄仲昭 曹溶 曹伯启 宋伯仁 冯山 李处权 赵长卿 释智圆 凌义渠 丘葵 奕绘 释慧远 黎贞 李宪噩 周之琦 杨玉衔 释绍嵩 释慧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