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闻 夜 砧 唐 /白 居 易 谁 家 思 妇 秋 捣 帛 ?月 苦 风 凄 砧 杵 悲 。八 月 九 日 正 长 夜 ,千 声 万 声 无 了 时 。应 到 天 明 头 尽 白 ,一 声 添 得 一 茎 丝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夜(cháng yè)的意思:指夜晚时间长,寓意困难、艰苦、煎熬的时刻。
得一(dé yī)的意思:得到一件宝贵的东西或成功的机会。
九日(jiǔ rì)的意思:指时间短暂,形容事物转瞬即逝。
谁家(shuí jiā)的意思:表示不确定或无法确定的人或事物。
思妇(sī fù)的意思:指妇女对丈夫思念的心情。
天明(tiān míng)的意思:指夜晚过去,天快要亮的时候。
无了(wú le)的意思:没有了解或没有办法,无法解决问题或结束局面。
一茎(yī jīng)的意思:指一根植物的茎,形容事物的数量极少。
砧杵(zhēn chǔ)的意思:比喻夫妻和睦相处,家庭和顺美满。
正长(zhèng cháng)的意思:指事物的大小或长度合适、适中。
- 注释
- 思妇: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捣帛:古代洗涤后捶打布匹或丝绸,使质地平展。
月苦风凄:形容环境的凄凉,月亮暗淡,风声悲切。
砧杵:捣衣用的工具,石头做的叫砧,木棒叫杵。
正长夜:指深夜。
无了时:没有尽头,形容声音持续不断。
头尽白:头发全白,形容愁苦至极。
一茎丝:一根白发,象征年华老去和忧愁增多。
- 翻译
- 哪户人家的思妇在秋天捣布,月亮凄苦,风也凄厉,砧杵声声让人悲伤。
八月九日这个漫长的夜晚,捣衣的声音响彻不停,千回万转没有尽头。
这声音恐怕要到天亮才会停止,每一次敲打都仿佛增添了一缕白发。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捣衣的场景,通过月光、风声和砧杵的声音,渲染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情感。诗中“八月九日正长夜”指出的时节,恰好是秋分前后,夜晚尤其漫长。思妇捣衣之声,如同千言万语,无尽无休,折射出她内心的忧虑与不舍。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到了破晓时分,思妇的头发已尽白,而每捣一下砧杵,却只能增加一点点细微如絲的成果,这不仅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艰辛、岁月匆匆的深刻写照。
诗人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底层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辛酸与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反映出白居易倡导的“为民请命”的文学主张。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子山见和去年湖庄春晚诗仍次前韵
笔砚论交半百年,中间摇落更临边。
寻盟花木春犹在,结友松筠晚益坚。
雪霁万峰开紫翠,江空一水恣回旋。
何时共我湖庄乐,醒后吟诗醉后眠。
瑞鹤仙.贵妃生辰
小梅凝秀色,泛霁霭晴和,春容初透。
璇霄降仙格,觉葱葱佳气,先惊花柳。芝兰户牖。
庆禀质、天长地久。
有当熊避辇,嘉声懿德,六宫居右。清昼。
文箫仪凤,妙舞低云,缓锵钧奏。
香传绣幄,腾非雾,上金兽。
愿千龄遐算,三宫慈爱,长亭兹辰劝酒。
向瑶台阆苑,芳音永嫔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