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在(bù zài)的意思:不在表示不在某个地方或不参与某个活动。
不栖(bù qī)的意思:不停留、不驻扎
采山(cǎi shān)的意思:指以采集山中的草木、矿石等为生,形容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
持斧(chí fǔ)的意思:手持斧头。形容人有能力有决心,准备行动。
凤鸟(fèng niǎo)的意思:指极为珍贵、稀有的鸟类,也比喻非常出色、杰出的人。
棘林(jí lín)的意思:指困难重重、险恶难行的环境或处境。
匠者(jiàng zhě)的意思:指工匠、手艺人,形容技艺高超的人。
樵爨(qiáo cuàn)的意思:指樵夫和烧火做饭的人,形容贫苦的生活。
青桐(qīng tóng)的意思:指人的青春岁月或人生的盛年时期。
堂上(táng shàng)的意思:指在家庭或团体中的正式场合中,以长辈或上级的身份出席或主持会议、座谈等活动。
无知(wú zhī)的意思:指那些缺乏知识或者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常常不会有所顾虑,因为他们对危险或者困难一无所知。
岩壑(yán hè)的意思:指山谷之间的峡谷或深沟,也用来比喻困苦、艰险的处境。
翳翳(yì yì)的意思:形容阴暗、昏暗的样子。
远游(yuǎn yóu)的意思: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环境去旅行或游历。
枳棘(zhǐ jí)的意思:指困难或险阻
知音(zhī yīn)的意思:知己,好朋友
- 注释
- 采山:在山中采集物品或资源。
仍:还,也要。
采隐:追求隐居的生活方式。
在山:处于山中。
不在深:不在于山的深度或隐秘。
持斧:拿着斧头。
事远游:从事远行或游历。
固非:本来不是。
匠者心:工匠的心态或想法。
翳翳:茂盛的样子。
青桐枝:青桐树的枝条。
樵爨:樵夫砍柴做饭。
日所侵:每日都遭受侵扰。
斧声:斧头砍伐的声音。
出岩壑:从岩石和山谷中传出。
四听:四处的听者。
无知音:没有人能理解或欣赏。
岂为:难道只是为了。
鼎下薪:灶下烧火的柴薪。
当复:也应该。
堂上琴:放置在厅堂上的琴,比喻高雅的用途。
凤鸟:凤凰,象征高贵。
久不栖:长时间没有停留或栖息。
且与:暂且和。
枳棘林:多刺的灌木丛,比喻恶劣的环境。
- 翻译
- 采摘山中之物也要讲究隐逸之趣,所在之处并不在于山的幽深。
手持斧头远行游历,本就不是工匠该有的心态。
茂盛的青桐树树枝,每日遭受樵夫砍伐用以炊煮。
斧头的声音在山谷回响,四周却无人能理解这份意境。
这木材难道只能作为灶下的柴火?或许它也能够成为堂上雅致的琴。
凤凰已经很久没有栖息于此,只好暂时与多刺的灌木林为伴。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采伐树木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两句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中,但并非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隐逸。随后“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则强调了这种行为并不仅仅出于技艺的需求,而是一种探求生命真谛的心路历程。
诗中的自然景象如“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等,不仅画出了山林的宁静美丽,也透露出隐士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劳作声响,如“斧声出岩壑”,在大自然中回荡,却往往被世人忽略,显得格外孤寂。
而“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这里的“鼎下薪”和“堂上琴”,分别象征着世俗生活中的忙碌与艺术创作中的雅致,表达了诗人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一句,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接受。诗人通过比喻凤鸟不再栖息,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当时社会中得不到施展,只能暂时沉浸于世俗之中的“枳棘林”——复杂而又艰难的环境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生命真谛的深刻追求,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期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秋日登镇海楼有作呈同游东庵徐宪副顾小泾刘鱼洲二佥宪
飞楼镇重溟,凿翠倚太清。
翩然彩云上,玉京连五城。
绮户环日月,丹梯殷雷霆。
秋风左右至,松桧皆金声。
留连紫霞赏,慷慨沧洲盟。
俯视几席下,茫茫尽尘缨。
鳌极莽安在,鲸波浩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