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糁开犹半,金须撚更强。
得秋何恨晚,映暑却生凉。
这是一首描绘秋季橘花之美的诗句,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开篇“不夜非关月,舞风也自香”一句,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夜晚中没有明显月光,但橘花仍在微风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不仅描绘了橘花的美丽,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欣赏。
“著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橘花的生长状态。这里的“著花”指的是橘花已经开放,而“落子”则是指果实成熟后自然脱落。诗人通过对比鲜花与果实的大小和数量,展示了秋日橘树上的丰硕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生长、繁殖的生命力。
接着,“玉糁开犹半,金须撚更强”一句,形象地将橘花比喻为“玉糁”,而未完全开放的状态则是“犹半”。这里的“金须”指的是橘树上的枝条,而“撚更强”则表达了这些枝条在秋风中更加坚韧和有力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赋予了橘花一种高贵而不屈的生命态度。
最后,“得秋何恨晚,映暑却生凉”一句,则是从季节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喜悦。这里的“得秋”意味着收获,而“何恨晚”则是在说没有必要为秋天来得迟缓感到懊恼,因为它带来了凉爽的气息,消除了夏日的炎热。这不仅是对自然季节变化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豁达态度。
总体来说,这组诗句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形象,将橘花在秋天的独特美丽与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好、生命力的深刻感悟。
往年我作新安民,人人能说刘使君。
使君本一儒者耳,数十年来嗟未闻。
我时屈指今州县,似此贤侯当识面。
那知漂泊千里馀,画戟清香日陪宴。
使君何以人不如,胸中正有万卷书。
清真简淡乃天性,文章政事犹其馀。
向来天子留君住,重与毗陵三万户。
谁教一曲渭城歌,忽作梨花枝上雨。
宦游南北安得同,抚循凋郡还须公。
人生五马亦不恶,与民处处为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