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日见橘花二首·其二》
《秋日见橘花二首·其二》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不夜非关月,舞风也自香。

著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

玉糁开犹半,金须撚更强。

得秋何恨晚,映暑却生凉。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夜(bù yè)的意思:不停歇,不休息。形容持续不断,不分昼夜地进行。

非关(fēi guān)的意思:非关意味着不相关、不相干,表示与某事物无关。

落子(lào zi)的意思:指在围棋或象棋中,将棋子放在棋盘上的某个位置,也泛指在各种情况下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

能许(néng xǔ)的意思:能够实现愿望或达到目标。

却生(què shēng)的意思:指事情的结果与预期相反,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玉糁(yù shēn)的意思:形容物品精美细腻,充满诗情画意。

注释
不夜:夜晚并非全黑。
月:月亮。
舞风:舞动的风。
自香:自带香气。
著花:花朵开放。
细:精致。
落子:落下的棋子。
多长:显得冗长。
玉糁:白玉般的米粒。
犹半:还剩下一半。
金须:金黄色的须蕊。
更强:更增添香气。
得秋:到了秋天。
恨晚:觉得遗憾。
映暑:映照夏日。
生凉:带来清凉。
翻译
夜晚并非全因月亮明亮,舞动的风也自带香气。
花朵虽小但开放得精致,落下的棋子也不显冗长。
白玉般的米粒还剩下一半,金黄色的须蕊更能增添香气。
即使到了秋天也不觉得遗憾,反而在炎炎夏日带来清凉。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季橘花之美的诗句,充满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开篇“不夜非关月,舞风也自香”一句,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夜晚中没有明显月光,但橘花仍在微风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不仅描绘了橘花的美丽,更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欣赏。

“著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橘花的生长状态。这里的“著花”指的是橘花已经开放,而“落子”则是指果实成熟后自然脱落。诗人通过对比鲜花与果实的大小和数量,展示了秋日橘树上的丰硕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生长、繁殖的生命力。

接着,“玉糁开犹半,金须撚更强”一句,形象地将橘花比喻为“玉糁”,而未完全开放的状态则是“犹半”。这里的“金须”指的是橘树上的枝条,而“撚更强”则表达了这些枝条在秋风中更加坚韧和有力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赋予了橘花一种高贵而不屈的生命态度。

最后,“得秋何恨晚,映暑却生凉”一句,则是从季节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喜悦。这里的“得秋”意味着收获,而“何恨晚”则是在说没有必要为秋天来得迟缓感到懊恼,因为它带来了凉爽的气息,消除了夏日的炎热。这不仅是对自然季节变化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豁达态度。

总体来说,这组诗句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形象,将橘花在秋天的独特美丽与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好、生命力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送毗陵太守刘君受代东归

往年我作新安民,人人能说刘使君。

使君本一儒者耳,数十年来嗟未闻。

我时屈指今州县,似此贤侯当识面。

那知漂泊千里馀,画戟清香日陪宴。

使君何以人不如,胸中正有万卷书。

清真简淡乃天性,文章政事犹其馀。

向来天子留君住,重与毗陵三万户。

谁教一曲渭城歌,忽作梨花枝上雨。

宦游南北安得同,抚循凋郡还须公。

人生五马亦不恶,与民处处为春风。

(0)

颂古四十首·其九

老大不堪用,约去了还来。

伸脚缩脚里,贪程启快哉。

有娘生面无爷姓,趁得昙华五叶开。

(0)

地灵人秀谁称首,文属君华武硬弓。

(0)

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其二

风捲千梢偃旆旌,杖藜徐步到幽亭。

他年持节重游地,父老争看旧使星。

(0)

牂江晚眺

瘴云消尽日衔山,风动疏帘眼界宽。

试著胡床临水坐,要看金塔涌澄澜。

(0)

宿伯氏南轩

江山秀色照窗扉,暖阁清檐许暂依。

白首往来寒食路,扁舟长趁落潮归。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诗人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李光地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花蕊夫人 杜琼 费祎 陈夔龙 戴明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