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好更宜和月看,客忙常是爱山来。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和 题 云 台 观 宋 /黄 庶 太 华 疑 挨 毕 昴 回 ,欲 观 形 胜 上 云 台 。雪 中 地 把 银 屏 立 ,雨 后 天 将 画 轴 开 。景 好 更 宜 和 月 看 ,客 忙 常 是 爱 山 来 。我 知 游 者 登 临 意 ,常 恨 西 轩 落 日 催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毕昴(bì mǎo)的意思:形容文采或才华出众。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后天(hòu tiān)的意思:指时间上在明天之后的日子。也可指在将来的日子中。
画轴(huà zhóu)的意思:指绘有画面的长卷。也用来形容文章或演讲等的内容丰富、精彩。
落日(luò rì)的意思:指太阳落山,天色暗下来,也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衰落、结束。
太华(tài huá)的意思:形容事物华丽、壮丽、美好。
天将(tiān jiàng)的意思:指天命所归,天赋的才能。
形胜(xíng shèng)的意思:形势优越,胜过其他。
银屏(yín píng)的意思:指用来投射影像的银幕或屏风。也用来比喻以文艺方式展示的事物。
雨后(yǔ hòu)的意思:指雨后天晴,雨过天晴,形容事情经过困难或逆境后,出现好转或变得更好。
云台(yún tái)的意思:云台原指高山上的云雾,后来比喻高耸的台阶。成语“云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高大宏伟。
知游(zhī yóu)的意思:知道游历的人。形容见多识广、博学多闻。
中地(zhōng dì)的意思:指在一个地方,处于中间地位或者中心位置。
- 翻译
- 太华山仿佛追赶着毕宿星回转,想要观赏壮丽的景色就登上云台。
雪后的大地如同竖起了一面银色的屏风,雨后的天空像展开了一幅画卷。
美景更适宜在月下欣赏,忙碌的游客常常因为热爱山水而来。
我知道游人们登高望远的心情,常常遗憾夕阳催促着西窗的日落。
- 注释
- 太华:指西岳华山。
毕昴:古代星宿名,这里代指星辰。
云台:古代的高台,此处指观赏风景的地方。
银屏:比喻雪后的景象。
画轴:比喻雨后的天空。
和月:与月亮一起。
爱山来:喜欢登山游览。
游者:游览的人。
西轩:西方的窗户,这里借指夕阳。
催:催促。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赏云台观壮丽景色的体验。首句“太华疑挨毕昴回”,以华山与毕宿星相接的景象开篇,暗示了山势的高峻和壮美。接着,“欲观形胜上云台”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探寻自然胜境的愿望。
“雪中地把银屏立”运用比喻,将积雪覆盖的山峦比作银色的屏风,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冬季云台观的洁白与静谧。而“雨后天将画轴开”则描绘了雨后云雾散去,如画卷般展开的美景,令人遐想。
“景好更宜和月看”强调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色更为迷人,诗人建议在明亮的月光下欣赏这幅山水画卷。然而,“客忙常是爱山来”又透露出诗人对忙碌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暇欣赏美景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我知游者登临意,常恨西轩落日催”收尾,表达了自己理解游客登高望远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夕阳迅速西沉,美景转瞬即逝的惋惜之情。
整体来看,黄庶的这首《和题云台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云台观的四季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深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前人怀西湖之游
昔时唐殿预英雄,今独湖山幸会逢。
谪宦青钱曾万选,承恩白首是三公。
龙山我念经年别,虎榜君曾昔日同。
老守七章还印绶,俞音朝暮出宸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