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有 怀 介 然 偶 作 因 寄 之 宋 /吴 则 礼 此 生 端 与 衲 僧 期 ,折 脚 茶 铛 能 解 颐 。君 对 幽 人 洗 银 毂 ,我 书 春 事 有 毛 锥 。唤 醒 饱 睡 真 痴 绝 ,惊 倒 群 儿 要 语 奇 。想 为 梅 花 从 定 出 ,横 担 拄 杖 傍 疏 篱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茶铛(chá chēng)的意思:指为了利益而勾结在一起的人。
痴绝(chī jué)的意思:形容因爱情或其他事情的打击而心神错乱,陷入极度的绝望和痛苦之中。
春事(chūn shì)的意思:指男女之间的情事或性事。
此生(cǐ shēng)的意思:指一生、一世、终身。表示此生的时间范围,强调某种情感或决心将会贯穿整个人生。
唤醒(huàn xǐng)的意思:唤醒是指使人从睡梦中醒来,也可以引申为使人从某种状态、迷惑中恢复清醒。
惊倒(jīng dǎo)的意思:非常震惊,使人吃惊到不能自持。
毛锥(máo zhuī)的意思:指极小、极细的东西。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衲僧(nà sēng)的意思:指出家修行的僧人,也用来形容人过分拘谨、拘泥于一些细节,不知变通。
能解(néng jiě)的意思:能够解决问题或难题。
群儿(qún ér)的意思:指一群人或一群事物聚集在一起。
生端(shēng duān)的意思:指事物的开端,事物的起初阶段。
要语(yào yǔ)的意思:要语是指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话语。
幽人(yōu rén)的意思:指隐居在深山幽谷中的人,也可用来形容生活在孤独、寂静环境中的人。
折脚(shé jiǎo)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可笑、滑稽,令人发笑。
拄杖(zhǔ zhàng)的意思:用手杖支撑身体行走
- 翻译
- 我这一生注定与和尚结缘,破旧的茶铛也能带来乐趣。
你对着隐士清洗银制酒杯,我用笔记录春天的事物,提着毛笔就像武器。
唤醒沉睡的人真是无比痴狂,我的言论让孩子们惊讶,只因话语奇特。
我想我是从梅花的冥想中苏醒,手握禅杖,倚靠在稀疏的篱笆旁。
- 注释
- 端:注定。
衲僧:和尚。
折脚:破旧。
茶铛:茶壶。
解颐:带来乐趣。
幽人:隐士。
银毂:银制酒杯。
毛锥:毛笔。
饱睡:沉睡的人。
真痴绝:无比痴狂。
语奇:话语奇特。
梅花:梅花。
从定:从冥想中。
横担:手握。
疏篱:稀疏的篱笆。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则礼的作品,名为《有怀介然偶作因寄之》。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与一位僧侣之间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此生端与衲僧期”,表达了诗人与那位僧侣相约共度此生的愿望。这里的“衲僧”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侣,他们往往穿着补钉衣,故名。这个词汇不仅形容出僧侣的特定身份,也透露出诗人对精神追求的一种向往。
“折脚茶铛能解颐”,则是说在一起品尝简陋的茶食,即便是用脚踏碎的茶铛,也能够解除疲劳,享受片刻的安宁。这不仅描绘了生活的情景,更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君对幽人洗银毂”,这里的“君”可能指的是那位僧侣,“幽人”则是诗人自称,表明诗人在山中隐居的生活状态。银毂,古时贵族所乘坐的马鞍,这里用来形容诗人书写春天事物的笔墨如同洗净了尘世的污垢。
“我书春事有毛锥”,则是说诗人在记录春天的事物时,即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都被精心地记述下来,如同用锥子一点点刻画。这里“毛”字极言细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艺术上的追求。
“唤醒饱睡真痴绝”,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从沉睡中被唤醒的感觉,那份疲惫之情被点破之后,是一种真正的痴迷与专注。诗人或许在这里暗示了对生活、自然和精神追求的全神贯注。
“惊倒群儿要语奇”,则是说这种唤醒带来的震撼,甚至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而这份感受又是那么难以言传。诗人在这里强调了那种超越常人的体验和情感的复杂性。
“想为梅花从定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像梅花那样,静默中绽放自我。这是对自然界之美的模仿,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寄托。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这里不仅形容了植物,更喻示了诗人的品格。
“横担拄杖傍疏篱”,最后一句则描绘了一位老者,可能是诗人自己,或许是那位僧侣,背着行囊,手持拐杖,站在稀疏的篱笆旁。这里展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示了诗人对精神寄托与个人追求的深切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悼亡
皇皇三十岁,历历多艰辛。
骨肉一朝散,飘若行路尘。
涉江赋羁旅,形影私独亲。
寄身在丧乱,托迹思沉沦。
行歌摽梅咏,卜尔为婚姻。
尔才既明敏,尔德良且淳。
结发未一载,恩爱犹千春。
相知愿白首,相敬如佳宾。
常怀孟光志,不厌黔娄贫。
所以共患难,顾慰尤殷勤。
夭寿固难贰,天亦胡不仁。
蒺藜忽在床,伤我同心人。
孤鸾失明镜,幽兰折清芬。
杳杳长夜台,悠悠泉路魂。
凄凄不复见,涕泣徒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