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风万壑,城北涌惊涛。
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深沉,谭嗣同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个人的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首句“何来风万壑”,以问句形式开篇,引人遐想,仿佛是突然间,万壑之间传来阵阵风声,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而又震撼的感觉。接着,“城北涌惊涛”一句,通过比喻,将无形的风声比作有形的惊涛,形象地展现了风势之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
“众籁当秋爽,孤吟入夜豪”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秋夜的氛围。众籁即众多的声音,秋夜的清爽与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孤吟入夜豪”则表达了诗人独自吟诵时的豪迈之情,既有孤独感,又不失壮志凌云的气概。
“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寒冷与寂静。鸡口噤,意味着鸡在寒冷中闭嘴不鸣,雁声高,则是远处雁群的叫声显得格外清晰。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无梦欲忘晓,诗肠转桔槔”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烦恼,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无梦,意味着诗人希望在清醒的状态下度过一夜,忘记即将到来的黎明,即世俗的束缚。诗肠转桔槔,则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桔槔是一种汲水工具,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思绪如同桔槔般不断转动,寻求灵感与创作的动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
蔓草芊芊迷旧圃,日号狐猩走鼯鼠。
世欲去之嗟未能,竭力米盐汗如雨。
先生人间第一流,目中万事无全牛。
割鸡已觉无多子,斩新亭柳作清游。
纷纷姚魏争黄紫,醉眼虽观心似水。
但搜佳景付吟魂,吐作新诗烂盈纸。
惭愧知音太史公,为榜佳名字画雄。
二公连茹归霄汉,此亭万古扬清风。